治國理政必須運用治國方法、理政藝術。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形成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貫穿其中的是治國理政方法論,其中一個鮮明特色就是堅持問題導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重大問題、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fā)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堅持問題導向,保證了治國方略的現實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圖:2016年春節(jié)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西看望干部群眾
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從根本上說,堅持問題導向就是堅持實事求是。
問題導向是客觀導向。“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問題不是來自于虛構臆想,問題存在于客觀實際之中,堅持問題導向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就是因為他面對人民生活的貧困,深切感受到貧困不是社會主義,因而毅然決然帶領黨和人民開始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從解決人民群眾溫飽問題導向開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問題導向是矛盾導向。客觀世界是矛盾的世界,矛盾反映客觀實際的本質,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因此,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進一步說,問題也是矛盾的聲音。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于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我們黨領導人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對待矛盾的正確態(tài)度,應該是直面矛盾,并運用矛盾相輔相成的特性,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推動事物發(fā)展。
問題導向是求是導向。毛澤東同志指出:“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guī)律性。提出問題是為了回答問題,尋找答案就是探索規(guī)律。2014年是甲午戰(zhàn)爭120周年,政界、軍界、學界、民間都在反思這場戰(zhàn)爭,解讀中國軍隊慘遭失敗的原因,意在思考當今中國維護國家安全、建設強大軍隊、確保戰(zhàn)爭制勝的規(guī)律。
問題導向是實踐導向。提出問題、發(fā)現規(guī)律還不是最終目的,提出問題就要解決問題,發(fā)現規(guī)律就要用于實踐,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唯物主義強調不僅解釋世界而且改變世界。我們黨作為一個大黨、長期執(zhí)政的黨,怎樣防止出現“霸王別姬”,不被歷史淘汰、不被人民拋棄,是一個重大而尖銳的問題。十八大之后,全面從嚴治黨,正風肅紀、反腐懲惡,正是堅持問題導向、勇于實踐變革的結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