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賢士訓子“八不”義方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古代賢士訓子“八不”義方

摘要:在中國古代,賢達之士運用家訓教子源遠流長。自周公《誡伯禽》始,各種家訓陸續(xù)面世,散見于經子史集之中,比較著名的如《顏氏家訓》、《袁氏世范》、《溫公家范》、《治家格言》、《曾氏家書》、《鄭板橋家書》、《雙節(jié)堂庸訓》等,盡管著重點因門戶不同而有別,但富有遠見的思想總體上小異大同?;旧峡筛爬椤鞍瞬弧保?/p>

在中國古代,賢達之士運用家訓教子源遠流長。自周公《誡伯禽》始,各種家訓陸續(xù)面世,散見于經子史集之中,比較著名的如《顏氏家訓》、《袁氏世范》、《溫公家范》、《治家格言》、《曾氏家書》、《鄭板橋家書》、《雙節(jié)堂庸訓》等,盡管著重點因門戶不同而有別,但富有遠見的思想總體上小異大同?;旧峡筛爬?ldquo;八不”:

地位優(yōu)越不可驕。達貴官宦之家有著優(yōu)越的政治地位,子弟很容易由此而滋生驕氣,教之以謙遜之道,實乃智慧之舉。三千余年前,周公姬旦的兒子伯禽被封為魯國國君。上任前,周公反復告誡:“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意思是說,你不要因此驕傲起來而怠慢了士人。他還以自己現(xiàn)身說法:“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1]他認為:“德行寬裕卻能恭敬待人,就會得到榮耀;土地廣大卻克勤克儉,就沒有危險;祿位尊盛卻謙卑自守,就能常保福貴;人眾兵強卻心懷敬畏,就能常勝不?。宦斆黝V菂s總認為自己愚鈍無知,就是明哲保身之士;博聞強記卻自覺淺陋,那是真正的聰明。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2]字里行間,彰顯著若谷的虛懷。曾國藩認為,“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儉節(jié)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3]因此,他在寫給其子曾紀澤的信中告誡:“世家子弟,最容易犯一奢字、傲字……見鄉(xiāng)人則嗤其樸陋,見雇工則氣指頤使,此即日習于傲矣……京師子弟之壞,未有不由于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戒之,至囑至囑。”[4]這些家訓,將“驕”與失人心相提并論,足見重視程度是很高的。

生活富足不可奢。古代顯官達貴享受優(yōu)厚的俸祿,大都“舉家錦衣玉食”。然而富足的生活條件,往往易使子弟滋生奢侈。因而有識之識教育子弟,都非常重視戒奢從儉。三國蜀相諸葛亮在給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5],此說歷來為人稱道。北宋尚書左仆射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說:“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并深刻指出:“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6]清監(jiān)察御史林則徐,晚年在給三個兒子的家產分配書中說:“惟念產微息薄,非儉難敷,各須慎守儒風,省嗇用度,并須知此等薄業(yè)購置甚難,凡我子孫,當念韓文公所云‘辛勤有此,無迷厥初’之語,倘因破蕩敗業(yè),即非我子孫矣。”[7]他還給兒子們寫了一副對聯(lián):“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禍。”[8]后來,林則徐的三個兒子均清廉為官做人,與謹遵父訓是分不開的。

父兄有功不可恃。封建社會,父兄有功,澤及子弟,官宦子弟處于比平民百姓遠為優(yōu)越特殊的地位,很容易成長為仗勢欺人、橫行鄉(xiāng)里的“衙內”。因此,有遠見的賢士常常教育子弟自強自立,既不要“拼爹”,也要防止“坑爹”。北齊平原太守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如是教育子弟:“父兄不可常依,鄉(xiāng)國不可長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所以最有效的辦法,便是依靠自己立足于世,正所謂“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9]清代曾做過兩任知縣的汪輝祖在《雙節(jié)堂庸訓》中指出:“專以好勝為念,必至心馳于外務;勝人之虛名,忘修己之實學,則人以虛名相奉,勢且墮人之術,受人之愚,而不自知其弊,終至失己而后已。”[10]湖廣總督張之洞致遠赴東瀛留學的兒子:“汝此后當自視為貧民,為賤卒,苦身戮力,以從事于所學,不特得學問上之益,而可借是磨練身心”[11]。不僅教之勿以貴胄子弟自居,還講了此為之有好處,可謂言之諄諄、教子有道。

高官顯職不可圖。官位升遷,本是封建官吏夢寐以求的,但有識之士對此卻謹慎尤加。顏之推強調取官一定要走正道。他說,齊朝末年,不少人用財貨托附外戚家,走后宮路線,封得太守縣令,盡管“印組光華,車騎輝赫,榮兼九族,取貴一時”。但一旦為“執(zhí)政所患,隨而伺察,既以利得,必以利殆,”既然你用財利取得官職,必將因為財利而招致危險,稍微有點小差錯,就會被肅正,深坑陷阱正等著,板子的瘡痕未復又遭審問,即使能得免死,無不破家,到這個時候“然后噬臍,亦復何及”[12],悔之晚矣。北齊黃門侍郎崔劼,天保初年在朝廷值勤,掌管機密要事,其兄看到不少貴胄子之家子弟都在京城當官,便以“出外藩,有損家代”為由,要求崔劼將兩個在外地做官的兒子調到京城,以光耀崔家形象,崔劼回答說:“立身以來,恥以一言自達,今若進兒,與身何異”。[13]這里既有堅守清廉形象的考慮,其實規(guī)避了“高處不勝寒”之險。曾國藩則把“戒官戒財”作為教子要義,他有個理論:“遭此亂世,雖大富大貴,亦靠不住。”因此他告誡兒子們,“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須作代代做士民之想。門外掛匾不可寫侯府相府字樣。”[14]這種教子之方,在“學而優(yōu)則仕”、“讀書為做官”的封建社會里,堪稱匠心別具。

不義之財不可欲。封建社會,稱得上宦海沉浮、物欲橫流。但不少賢土卻視貪欲如虎,教育子弟清廉為本、不為世俗所擾?!额伿霞矣?止足》反復教訓子孫:知足者常樂,“欲不可以放縱,志不可以太滿。”[15]東晉陶侃當潯陽縣吏時,管理江河捕魚設施,搞到一壇子腌魚送給母親。侃母退回原物,并寫信責備兒子:“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16]清代大理寺卿王昶視不義之財如虎,鄭重其事告誡子弟:“見利不能忘義,不能產生貪心;對待別人,不能產生漠視心、欺誆心、徇情心,更不能產生自私自利占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寬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7]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把貪污受賄稱為刮“造孽錢”,認為這些錢取于不義,到頭來只能禍延子孫,不但毀了自己,而且毀了后代。這樣教育,既抨擊了貪污受賄之風,又論及了其危害,實乃發(fā)人深省。

做人本分不可失。古代賢士雖然一生中大都屢歷險境,但終能在逆境中奮發(fā),成就大器,與他們高度重視立身處世、謹守做人之道有關。如鄭板橋在家書中訓誡兒子:“夫讀書中舉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18]做官先做人,要做個好官,首先要做個好人,此道理亙古不變。汪祖輝的《雙節(jié)堂庸訓》要求子孫做事要恪守認真,認為“雖認真之始,未必不為取巧者譏笑,然腳踏實地,事無不成。”[19]這里,把“認真”與“成事”作因果分析,頗具傳世意義。朱柏廬的《治家格言》則指出:“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tài)者,賤莫甚。”[20]盡管這里所講得是一種個人品行,但出自冷眼看社會的經驗之談,可警人,亦可醒世。

 浮薄之人不可交。歷朝各代都有一些官宦子弟因交游不慎,與小人為伍,成為橫行鄉(xiāng)里、禍害百姓、殃及父兄前程的惡少,故不少家訓對交友之道看得很重,告誡子弟謹慎擇友?!额伿霞矣枴氛f:“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進而強調“必慎交游焉。”[21] 朱熹的《朱子文集·與長子受之》反復告誡子弟,要交“敦厚忠信,能攻我過”的“益友”,不交“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的“損友”[22]?!对婪丁氛J為:“君子之言多長厚端謹,此言先入吾心,及吾之臨事,自然出于長厚端謹矣;小人之言多刻薄浮華,此言先入于吾心,及吾臨事,自然出于刻薄浮華矣。”因此主張“小人當敬遠。”[23]《雙節(jié)堂庸訓》指出:“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交游不可不謹。與樸實者交,其弊不過拘迂而已;交浮薄子弟,則聲色貨利,處處被其煸惑。”[24]這些家訓,都告誡子弟交友務必謹慎,一定要擇善而交。

不良惡習不可染。在強調養(yǎng)德修身的時候,不少家訓把戒除惡習放在了首位,告誡子孫千萬不要沾染賭博、酗酒、游手好閑、搬弄是非等不良習性,并要求他們知錯能改。宋代宰相趙鼎在《家訓筆錄》中規(guī)定:“子孫所為不肖,敗壞家風,仰主家者集諸位子弟堂前訓飭,俾其改過,甚者影堂前庭訓,再犯再庭訓。”[25]清監(jiān)察御史蔣伊在《蔣氏家訓》中說:子孫若“有敗類不率教者,父兄試諭之。諭而不從,則公集家廟責之。責之猶不改,甘為不肖,則告廟換之,終身不齒。” [26]為了防止和克服子孫染上惡習,不少家訓中還規(guī)定了類似“家庭民主生活會”制度,及時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比如明代進士龐尚鵬在《龐氏家訓》中規(guī)定,每月初十、二十五兩天召開家庭會議,合家老小都來參加。會上,各人講述半個月來的勞動生活情況及所見所聞,“或善惡之當鑒戒,或義所當為,或事所當己者,彼此據(jù)己見次第言之。各傾耳而聽,就事反觀,勉加檢點。”為的是收到“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27]的效果。

高爾基有句名言:“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但如何教育孩子,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古代賢士訓子的“八不”義方,迄今依然有著借鑒意義。

[1] 卜春富:《太史公自序》《夏本紀》《魯周公世家》,學習周報,2014-5-13。

[2] 龔文瑞:《中國第一部家訓是周公[誡伯禽書][顏氏家訓]內容或最完整》,中國社會科學網,2015-3-24。

[3] 《傳世名著百部之曾國藩家書》,34頁,北京,藍天出版社,1998。

[4] 《曾國藩家書》,《家教大觀》,中國文明網,2014-09-04。

[5] 龔文瑞:《中國第一部家訓是周公[誡伯禽書][顏氏家訓]內容或最完整》,中國社會科學網,2015-3-24。

[6] 司馬光:《訓儉示康》,《中國文化報》,2013-02-27(4)。

[7] 蕭忠生:《林則徐與陜西》,福州社科網,2008-12-4。

[8] 楊聞宇:《“欲壑”淺議》,中國社會科學網,2015-3-24。

[9] 《顏氏家訓.勸學》,《顏姓家譜文獻》,中文百科在線,2011-12-06。

[10] 《傳世名著百部之雙節(jié)堂庸訓》,19頁,北京,藍天出版社,1998。

[11]  張之洞:《誡子書》,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2013-3-25。

[12] 《顏氏家訓.省事》,《顏姓家譜文獻》,中文百科在線,2011-12-06。

[13] 《資政史鑒.清廉卷》,98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4] 《傳世名著百部之曾國藩家書》,51頁,北京,藍天出版社,1998。

[15] 《顏氏家訓.止足》,《顏姓家譜文獻》,中文百科在線,2011-12-06。

[16] 《資政史鑒.清廉卷》,99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7] 《中國古代家訓的精髓:重德修身》,大眾網,2014-02-01。

[18] 《溫公家范 治家格言 鄭板橋家書》,119頁,北京,藍天出版社,1998。

[19] 《雙節(jié)堂庸訓》,17頁,北京,藍天出版社,1998。

[20] 《溫公家范 治家格言 鄭板橋家書》,90頁,北京,藍天出版社,1998。

[21] 《顏氏家訓.慕賢》,《顏姓家譜文獻》,中文百科在線,2011-12-06。

[22]  陳延斌:《傳統(tǒng)家訓的處世之道與中國現(xiàn)階段的道德建設》,《道德與文明》,2001-04

[23] 《袁氏世范.處已.小人當敬遠》,中國社會科學網,2013-01-15。

[24] 《雙節(jié)堂庸訓》,68頁,北京,藍天出版社,1998。

[25] 孫葉丹:《宋代家法族規(guī)與儒家倫理道德的關系》,《黨史博采》,2007-5。

[26] 汪雙六:《古代家教的啟示》,《光明日報》2009-06-29

[27] 陳延斌:《傳統(tǒng)家訓的處世之道與中國現(xiàn)階段的道德建設》,《道德與文明》,2001-04

責任編輯:平晶晶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