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吃拿卡要” 亟需“簡政放權”
官員在為民辦事過程中的“吃拿卡要”現(xiàn)象,飽受民眾詬病。媒體對于這類“四風”頑疾也是老生常談了??墒?,為何年年說,月月講,“吃拿卡要”之風還能在官場久禁不絕呢?當然,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要想從根本上加以治理,恐怕還得回到制度層面去尋找原因。
回到新聞,H市某民營公司為在車輛送檢時獲得關照,于是對市交通局機動車檢測中心的官員進行了一番上下打點。雖然錢財不多,但是就是這點蠅頭小利卻叩開車檢的方便之門。那么,為什么該公司愿意主動的接受官員們的“吃拿卡要”呢?是該公司錢多了撐得慌嗎?顯然不是。既然是商人,那肯定是奔著利益去的。表面上看,該公司又是送購物卡,又是送現(xiàn)金的,好似虧大發(fā)了,可是實際上該公司是在花小錢辦大事兒。
機動車檢測中心每天都有大量的車輛需要檢測,而且檢測的程序又非常的繁復,如果該公司采用正常的流程辦理車檢,可能金錢花費要少一些,但是這個環(huán)節(jié)勢必會耗費大量的時間。而時間于一個公司而言就是金錢,車輛早檢測完一天,就可以早一天上路行駛,早一天發(fā)揮其經濟價值。假如該公司有大量的車需要車檢,那么通過花小錢行賄走關系,無疑將給公司縮減時間成本,而這些時間里車輛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或許遠遠大于給官員行賄的錢財。更有甚者,即使被檢測的部分車輛不合格,也因為官員“拿人手短”,予以加蓋了檢測合格的公章。這么一考慮,治理“吃拿卡要”,抓違紀干部恐怕就是治標不治本的了,更多的還要從制度上著眼,以降低群眾辦事成本。
一個好的制度能讓壞人變好,同樣,一個壞的制度也可以讓好人變壞。如果車檢制度進一步改革,不斷的簡政放權,不停削減不必要的車檢程序,能做到省時高效的為民辦事,自然就能夠鏟除官員“吃拿卡要”的土壤。
降低群眾的辦事成本,說來容易,可是要真正的落實,其實很難。提高行政效率,簡化辦事程序,這需要多方面的改革齊頭并進。比如,網絡上屢屢出現(xiàn)“奇葩證明”的新聞,之所以奇葩,就在于辦事程序繁瑣,墊高了群眾辦事的成本。在這種情景之下,群眾只有托關系,走后門,甚至是公然行賄,群眾也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但說到根兒上是被不合理的制度給逼出來的。因此,只有機關單位不斷的簡政放權,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群眾辦事成本,干部“吃拿卡要”的現(xiàn)象,才能從源頭上得到治理。
莫讓“吃拿卡要”成群眾“切膚之痛”
收了500元的購物卡,還在調查時與業(yè)務員訂立“攻守聯(lián)盟”,王某就因為這樣的小錢、小事而被撤職,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同樣是發(fā)生在身邊的腐敗,群眾遭遇“吃拿卡要”等問題的幾率,遠遠高于遭遇其他腐敗問題的幾率。對部分基層干部中存在的“吃拿卡要”問題,群眾有著最直接最深切的感受,可謂“切膚之痛”。
一些基層干部,手中有點小權,就想為自己撈點,群眾來辦事“卡”著,應辦不辦。于是服務對象害怕“卡”得嚴重,拖得太久,只得趕緊“表示”。孟德斯鳩的名言“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揭示了權力與腐敗的深刻聯(lián)系。腐敗沒有什么“大小多少”之分,與“級別高低”也不直接掛鉤。從眾多的“小官員大腐敗案”來看,真可謂是“官不在大,能貪就行”。
就像是王某只是拿了500元的購物卡一樣,很多干部的貪腐起初也只是收價值幾百元、幾千元的小禮物而已。有的基層干部拿群眾一筐花生、一袋蔬菜、幾只土雞……感覺就是順手的小事而已。孰不知,星火可以燎原,貪念一起,貪手一伸,私欲與日俱增,吃拿卡要就會肆無忌憚、變本加厲,這是“煉”成大貪、巨貪的的必由之路。
“許可證”要“吃”出來,“手續(xù)費”中“拿”好處,“工程項目”由“要”而來……腐敗滋生蔓延的土壤依然存在,腐敗易發(fā)多發(fā)的問題依然嚴峻,基層存在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損害群眾切身利益,侵蝕干群關系,動搖黨的執(zhí)政之基,令人民群眾深惡痛絕。
“讓他們‘吃’到后悔,‘拿’到扎手,被‘卡’前途,‘要’到處分”。對于“吃拿卡要”腐敗行為的發(fā)生,要注意抓早抓小,讓黨員干部身上的問題早發(fā)現(xiàn)、早提醒、早糾正、早查處,防止官員在腐敗的路上越走越遠、越陷越深。更要從制度、管理、源頭等方面扎緊反腐“籬笆”,進一步規(guī)范、強化權力運行機制,確保“小權力”也設防、“小權力”也能正確有效透明行使,從而逐步堵塞“小官大貪”問題的諸多漏洞,讓腐敗無空可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