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見義勇為被打 熱血為何無法融化冷漠?
見義勇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自古以來,那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總會被后世傳頌贊歌。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見義勇為卻在慢慢走向滑坡。于是,這個合肥小伙就成了孤膽英雄,無人出手相助。雖然有一腔熱血卻依然融化不了看客的冷漠!我們禁向整個社會發(fā)問:這到底是為什么?
第一,是由于人們的自保心理。每個人在身邊發(fā)生危險時,都會產(chǎn)生自我保護意識,這個是正常的生理反應(yīng),因此,一些人選擇疏遠也是無可厚非。我們無法用相同的道德標準來衡量社會上每一個人的行為。不過,雖然我們沒有權(quán)力要求每一個人都像這個小伙一樣挺身而出,但是我們也希望有其他的英雄能夠出手相助,別讓好人暖了別人的胸膛卻寒了自己的心。
第二,是由于讓人擔(dān)憂的助人氛圍。近些年,不少人因為自己見義勇為的善舉而付出了沉重代價。2015年6月,27歲女孩林某見義勇為阻止盜竊時,被嫌犯殘忍割喉;2015年8月,昆山小伙見義勇為勸架被圍毆致死。另外,由于見義勇為產(chǎn)生的冤案、誤會也讓不少好人百口莫辯。如此高昂的代價,讓不少人失去了見義勇為的勇氣,也讓英雄不僅流血流淚甚至付出了生命。并且,在見義勇為的事情發(fā)生后,許多人只會做“英勇”的“鍵盤俠”,卻不愿在現(xiàn)實中伸出援手。與其聲嘶力竭的口誅筆伐,不如在別人遇到困難時能夠挺身而出。只有讓冰冷的氛圍回暖,這個社會才會有愛的春天。
第三,是由于法律存在空白。首先,我們國家的法律對于見義勇為的統(tǒng)一法規(guī)始終未見出臺。各個地方,對于見義勇為的判定以及對于見義勇為的獎勵等也是不盡相同。古語有云:“英雄莫問出處。”同樣是見義勇為的英雄,為什么還會因為地域問題受到不同的待遇?其次,對于見義勇為的保障制度還需要進一步落實,不能僅僅停留在“榮譽證書”等等這種口頭表揚上,對于英雄在見義勇為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政府部門要用適當(dāng)?shù)奈镔|(zhì)形式進行彌補。“一陣風(fēng)”的獎勵只會讓人光榮一陣子,全方位的保障才能讓英雄溫暖一輩子。對于這種正能量,不僅僅要通過道德來弘揚更需要國家的法律為它保駕護航。
每一個英雄,我們都該尊敬,每一份感動,我們都要記在心中。只有全方位發(fā)力,共同行動,才能夠破除社會冷漠的堅冰,我們的英雄也不會只留下孤獨的背影!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