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時強調指出:“兩岸雙方應該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共同政治基礎,堅定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就指出了堅持“九二共識”對和平發(fā)展兩岸關系意義重大。
在兩岸關系處于一個新的重要節(jié)點上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九二共識”誕生的過程。1992年11月16日,中國大陸海協(xié)會致函中國臺灣海基會確認了兩岸在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內容,此后,?;鶗睾幢懋愖h——著名的“九二共識”至此誕生。
如今,“九二共識”已走過整整23年,其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歷史作用非但沒有終止,反而越發(fā)顯現出它的彌足珍貴和重要作用。“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最重要的政治互信基礎,是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乃至未來和平統(tǒng)一的政治基礎。而這一切,都源于它是兩岸主流民意的產物,都源于它始終為兩岸民眾服務、隨時聽從民意召喚的歷史使命。
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成果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1987年,在臺灣島內民眾民間長達數月“我要回家”的抗爭下,臺灣當局宣布開放探親,并因此調整了與大陸“不接觸、不妥協(xié)、不談判”的“三不政策”;也是在兩岸民意的需求下,有了1990年臺灣海基會、1991年大陸海協(xié)會的成立,專門處理兩岸間急迫性、必要性的民間性、事務性問題;還是在兩岸民意的渴望下,有了1992年那場?;鶗⒑f(xié)會“兩會”的香港商談,?;鶗⒑f(xié)會代表兩岸第一次坐下來,就雙方公證書使用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進行討論。
香港商談后不久,1992年11月3日,?;鶗l(fā)表新聞稿并電傳海協(xié)會,表示“本會經征得主管機關同意,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可以接受”。11月16日,海協(xié)會致函海基會,表示充分尊重和接受海基會的建議,并將口頭表述的要點函告:“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tǒng)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12月3日,海基會回函海協(xié)會,對達成共識未表示異議。至此,關于“一個中國”原則表述問題的討論,以形成雙方相互接受的兩段具體表述內容為結果而告一段落。
歷史的客觀事實和一系列文件都說明:“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在1992年建立的基本共識,它的誕生是順乎兩岸民眾尤其臺灣民眾“求和平、求安定、求發(fā)展”主流民意的結果,它誕生后的一系列作為,也都自始至終圍繞兩岸民意需求展開。
2005年,在兩岸關系劇烈動蕩之時,國共兩黨為了兩岸民眾共同命運,沖破歷史藩籬,實現和解,共商維護臺海和平之道。10年來,國共兩黨和兩岸同胞共同努力,開辟了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光明前景,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得到了兩岸同胞的廣泛支持和認同,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肯定和贊揚。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為和平統(tǒng)一創(chuàng)造更加充分的條件”,這其中的“社會基礎”,指的就是民意基礎。
我們不能忘記,曾幾何時,臺灣島內的政治環(huán)境為臺灣民眾進一步認清“九二共識”本質、進一步凝聚認同兩岸和平發(fā)展的主流民意制造了諸多不利因素:李登輝、陳水扁多年來對兩岸互信基礎的破壞、至今都還否認“九二共識”存在的民進黨對其的曲解和攻擊……都令“九二共識”的含義在臺灣島內發(fā)生了偏離和窄化。
23年來,“九二共識”走過了一條不平坦的道路。所幸,厭倦了陳水扁當局以“臺獨”冒進行為為自己謀取政治利益的丑惡行徑后,臺灣人民在2008年做出了新的選擇。支持“九二共識”的馬英九上臺后,兩岸人民猶如干渴的土地,大口大口地吸吮著和平發(fā)展帶來的甘露:中斷9年的兩會協(xié)商談判迅速恢復、4年7次會談、16項協(xié)議,如今,兩岸??罩焙健⒋箨懹慰透芭_、金融、郵政、司法互助、ECFA、醫(yī)療衛(wèi)生合作……都已經相繼實施,兩岸關系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呈現出勃勃生機。
我們不能忘記,2012年1月,馬英九獲得連任的那場選舉前,臺灣島內的許多農民、漁民、企業(yè)家、宗教界、教育界人士,都站起來呼吁支持“九二共識”,以至于馬英九獲得連任的選舉結果被臺灣媒體稱為“九二共識的勝利”,但這又何嘗不是臺灣主流民意的勝利呢?與此同時,否認“九二共識”開始逐漸成為困擾民進黨發(fā)展的最大罩門,迫于現實和民意的壓力,民進黨務實派開始要求反思“逢中必反”、負面操作兩岸議題的慣常做法,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更在2012年10月邁出了該黨代表性人物訪問大陸的第一步。
謝長廷訪問大陸從一個側面表明,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已從“理念”變?yōu)楝F實,影響到臺灣社會各個階層,與民生經濟緊密結合,為臺灣民眾所認同,為臺灣主要黨派所不能漠視與抗拒。事實的確如此,“九二共識”在臺灣民眾眼中已不再只是個政治口號,而是轉化為了切切實實的感受:對臺灣果農來說,意味著他們的水果在豐收的時候可以零關稅銷售到大陸;對于臺灣學生、專業(yè)人士來說,意味著他們可以到大陸求職、就業(yè)。
我們也不能忘記,自2014年以來,臺灣發(fā)生“反服貿運動”,以及在去年底的臺灣“九合一”地方選舉中,國民黨敗選。由于這兩個主要因素,兩岸關系發(fā)展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變數增多,阻力加大。我們看到,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兩岸聯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兩岸是割舍不斷的命運共同體。在這種新形勢下,習近平、馬英九兩位兩岸領導人懷著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擔當精神,不計較身份、稱呼這些次要問題,排除障礙,通過多次溝通,在新加坡實現了歷史性的“先生會面”。此次“先生會面”的重點是重申和再次確認堅持一個中國為核心的“九二共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會面,再次彰顯了兩岸一家親,家和萬事興的理念。兩岸領導人為兩岸雙方堅定信心、增進互信,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攜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作出了貢獻。
歷史和實踐都表明,兩岸人民是和平發(fā)展的主角,他們是推動者、參與者,也是受益者。繼續(xù)做好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這篇大文章,是兩岸民意的選擇,更是歷史的潮流。“九二共識”的23年,也是兩岸從接觸到中斷再到快速發(fā)展融合的23年。今天,兩岸和平發(fā)展已從開創(chuàng)期步入鞏固深化期,在政治議題協(xié)商、軍事互信建立、產業(yè)結構升級、技術轉移等方面還存在許多難題,這也讓“九二共識”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堅持“九二共識”對和平發(fā)展兩岸關系意義重大。因此,兩岸必須一如既往地依靠民意、善用民意,使和平發(fā)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兩岸大眾,在堅持“九二共識” 、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上,堅持開展兩岸協(xié)商談判、推進各領域交流合作,堅持為兩岸民眾謀福祉,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創(chuàng)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新局面。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未經本站證實,僅供讀者參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