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見著郭靜,最喜歡聽她說話,跟小孩兒似的,清清瀝瀝的童音。笑起來,也是沒心沒肺的爽朗。話不出三句,一定會出一個疑問句,這也是職業(yè)?。焊苏f話,總像是向孩子提問似的。她自己倒是不覺得。
片子拍得、編得都不是很順利,怪我。越是熟悉,越是不知所措。
“全北京那么多幼兒園老師,為什么拍她呢?”在完成了最后播出版的那一刻,我覺得,我能夠給出答案了。
帶孩子、管孩子,是幼兒園老師的本分。郭靜把自己當成了孩子,這就是她不一樣的地方。
(二)
上游戲課之前,一個剛進班的小姑娘因為想媽媽,又哭了??薜美婊◣в辏袷翘煲艘粯?。
郭靜一開始沒怎么勸她,只是低下身子,一條膝蓋跪地,讓自己的視線跟小姑娘保持一致。輕輕拉過孩子的手,就這樣靜靜地聽她邊抽泣邊訴說。
郭靜不瘦,也算是個胖媽媽,半跪著那么久一定不好受。在她旁邊,就有一排小椅子,她挪一下屁股就能坐下,可是她沒有。
十多分鐘后,小姑娘掛著淚珠的臉上帶著笑,進了班。郭靜站起來的時候,踉蹌了一下。
隨后的幾天,我有意觀察了一下,以便應證她在那一刻的表現(xiàn)到底是不是偶然。除了站在黑板前教課,她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幾乎都是“低人一截”的。
沙盤課上,她能在孩子們中間盤腿兒坐半個小時;不到12公分高的兒童座椅,她也坐得不憋屈;操場上玩兒游戲,她能跑全場,陪著孩子玩?zhèn)€遍……
她真是個靈活的胖子。
(三)
“我不覺得孩子都是白紙,他們都是有思想的。”
“我不光是教他們一點兒小知識,培養(yǎng)一些好習慣,更要教給他們在社會上生存的規(guī)則。”
沒想到,她是這樣帶孩子的。
郭靜曾經(jīng)花了很大功夫,去學兒童心理學。帶孩子時間越長,越覺得自己不懂孩子的心。她需要一點外力,幫助自己“解套兒”,這個過程,用了六年時間。
然后,郭靜就從一個孩子王,轉變成了一個“孩子”。我是說,她跟孩子同頻了。
于是,沉浸在奶奶去世的哀傷里的孩子、因為丟手絹被抓而無法面對的孩子、以及在螞蟻堆里高聲尖叫的孩子,都在郭靜那兒找到了同樣的感覺:郭老師跟我是一伙兒的。
從孩子的眼神、語氣和神態(tài)上,我能感覺到,在郭靜面前,孩子的心是無芥蒂地完全向她敞開了。
“她帶孩子,有一套。一點兒不費勁兒,蠻有招兒的。”園長說。
(四)
快過教師節(jié)了,郭靜說,她們還是沒得休,因為是航天部三院的幼兒園,為保單位生產(chǎn),她們依舊全天候。
“當幼兒園老師挺幸福的,總是面對清澈的眼神和單純的心靈,真好。唯一不盡如人意的,就是幾乎沒人記得住自己幼兒園的老師。每到教師節(jié)或是同學聚會,孩子們會想到所有教過他們文化課的老師,唯獨不會記得還有幼兒園的老師,是吧?我沒說錯吧?”
那一刻的笑容,在郭靜臉上顯得有點兒落寞。
還真是,這個問題,我從來都沒有想過。
在拍攝快結束的時候,攝制組通過園長聯(lián)系到了幾位郭靜曾經(jīng)帶過的孩子,在一個休息日她值班的時候,出其不意地回到幼兒園去看她。
這是片子拍攝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更多的是想還她一個愿望。
這張照片,她說,她很喜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