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記錄感動 也成了被感動的見證者
對著電腦屏幕上的張張笑臉,屠婆婆對每一個笑臉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你看看他們,大多都是20歲出頭的‘上班族’,每天上下班也很累,讓座時卻從不遲疑。”
“你看你看,他們倆是一對情侶呢!”屠婆婆用鼠標點開文件名為“IMG_20140908”照片。圖中,左邊是一位穿著紫色短袖的少女,右邊是一位穿著黑色襯衣的年輕男子。她說,照片是在2014年9月8日拍攝的,當時應該是在傍晚,她和老伴上了公交車準備回家。走到車廂中部位置,這對年輕人一同起身,讓出了座位。
屠婆婆手拿相機展示笑臉照片。圖片來源:新華社
63張照片中,有一張十分特別,因為屠婆婆這回是見證者,而非當事人。她介紹,當時在公交車上,一名殘疾人上了車,前面一名70多歲的太婆連忙起身,給殘疾人讓了座。“老年人還能讓座,這很不容易呢!”
“你做了好事!我給你拍個照吧。”屠婆婆掏出手機,對方連連擺手。屠婆婆解釋了半天,對方才同意。記錄這一瞬間的照片,編號為“IMG_20140609”。圖中,這位穿著紅格子襯衣的太婆,抿著嘴笑得有些不好意思。
屠婆婆說,開始拍照時,她也沒有發(fā)現(xiàn),其實拍照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拉近人和人的距離。每次拍完照,她和讓座的陌生人距離仿佛近了很多,總可以聊上幾句,拉拉家常。這讓她更堅定了當初的想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