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31日傍晚,申奧成功后的北京城內沒有安靜的角落和理由。街道兩側的人們手舞足蹈,路面上的轎車插著小紅旗并且不斷鳴笛,某棟建筑物的8層窗戶突然打開,一位11歲的小男孩兒沖著天空的禮花大喊:“我們贏了”!
整整14年之后的2015年7月31日,電視機里的畫面是BTV新聞頻道的申冬奧大直播,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拆開信封,讀出了“Beijing!”,時長不足1秒的詞語卻像一個重磅炸彈,炸開了整個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網站。每個人都被申冬奧的喜訊刷屏,卻沒有一絲不悅之情。
當年的那位推開窗戶咆哮的11歲少年,如今已成為了BTV的一位25歲的紀錄片導演。他的手機傳來了一條消息,“太爽了!??!”,然而這條消息的發(fā)送者的頭像我從未見過。點開消息查看,是五棵松體育館的董志德,也就是此片的主人公。
他原本使用的頭像是本人的照片,而此時卻更換成了我們《中國夢-365個故事》之《體育館》一片中最美麗的鏡頭截圖:一個男子的背影,手持對講機,頭頂上方是一排舞臺燈光,光線有層次地打亮了整個體育館。
我問董志德是否考慮更換頭像,他明確地表示“不換了!”。曾經經歷了2008年奧運會的董志德,沒有留下特別美麗的照片。他現在使用的這張“極其滿意”的頭像照片,得益于五棵松體院館給予我們拍攝時的極大支持以及《中國夢-365個故事》團隊的努力成果。
“北京電視臺申冬奧大型直播報道”需要我們新聞評論部大型專題節(jié)目科制作幾個人物小片用于當天的直播,制片人吳群老師在瀏覽人物名單和個人事跡之后,選定了幾位人物并要求我們幾位編導按照《中國夢-365個故事》的標準成片。將董志德這位人物分配給我的目的,是希望我作為青年導演,在片子中體現年輕人的活力,并加入時尚、動感、現代的氣質。
拍攝前,我請來我們組的另外一名青年導演胡駕之,由他擔任此片主攝像,我負責副機位的拍攝。雙機拍攝能夠捕捉現場發(fā)生的更多細節(jié),兩名導演也能在片場進行創(chuàng)作的交流。事實證明,最后片子中呈現的諸多精彩的鏡頭,來自于兩位具有拍攝能力的導演在現場的討論和激勵。
前期的順利拍攝讓我在后期能夠有更多余地進行剪輯創(chuàng)作,最終我選用倒計時的方式架構全片,并配以節(jié)奏感的音樂和剪輯風格。雖然我在后期階段時遇到了機房硬盤故障,導致重新上載素材、重新挑選素材、重新剪輯,通宵達旦、點燈熬油地奮斗了3天,好在沒有影響最后全片質量,如期交片。
交片后的第二天,我在沙發(fā)上躺了整整一天。睡意昏沉的我,卻沒有讓電視機和手機閑著,因為我以及為此片幫助過的人們,都在等待著最后的喜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