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寇在制造成為“無人區(qū)”之后是怎樣去對待此地區(qū)尚未死完的中國人民呢?
五臺一區(qū)前坪村共四十戶,男女老少共120名,壯年勞動力32個,半勞動力(青壯年婦女)16個,共勞動力40個。在風雨及時與努力耕作的情況與條件下,每人每年平均收獲粗糧320斤,合小米224斤。絕大部分生活資料是依靠糠菜度日的。自從經過日寇制造“無人區(qū)”占領后,1944年1月至4月,共四個月的時間當中:
出款(共十二項)1837. 97元(銀洋)
第一次出148. 42元(四項)
第二次出818. 86元(三項)
第三次出483. 54元(二項)
共出黑錢280元
應酬與花姑費107. 65元
共出工3600個
出糧(1943年9月至12月共四個月)1930斤。
從上面的材料當中可以看出和估計出來幾個問題:
一、按1837. 97元銀洋,合邊鈔91828.5元(當時每銀洋一元合50元邊鈔),平均每人在四個月內,負擔765. 23元強,邊鈔每人每年平均負擔2295. 69元,當時邊鈔每2元買米一斤。以此計算每人每年負擔米101.3斤強。
二、每人在四月內負擔米16斤,每人每年負擔米43斤。
三、連款合成的米191.3斤共為每人每年負擔小米239.3斤。在好年成每人每年平均收入細糧為224斤,這樣便不足15.3斤。
四、再看勞動力使用在農作上的時間有多少呢?
全村40個勞動力在四個月(120天)內為敵作工3600個,即每勞動力為敵作工90天,全年為敵作工270天,作四分之三,只有四分之一時間去農作。
在日寇統(tǒng)治區(qū)的人民,每人每年向敵負擔占其全部生活資料的106. 67%,勞動力使用于農作時間為四分之一。
(邊區(qū)農會調查報告)
(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供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