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南京市民送給辛德貝格一面繡有“見義勇為”的錦旗。圖為辛德貝格的親屬展示錦旗。
1937年,面對日軍在南京的瘋狂屠殺,丹麥青年貝恩哈爾·辛德貝格勇敢地站出來與其他國際友人一起設立難民營,使成千上萬南京百姓免遭殺戮。日前,記者來到丹麥奧胡斯,采訪了辛德貝格的外甥女、丹麥辛德貝格基金會主席瑪麗安·斯滕維格,聽她講述那段腥風血雨的歲月。
設立難民營保護成千上萬南京百姓免遭殺戮
20世紀60年代之前,瑪麗安從沒有聽說過南京大屠殺。60年代后期瑪麗安到美國讀書后,同定居在美國的舅舅辛德貝格交往逐漸多了起來。有一天,辛德貝格對瑪麗安講述了那段血與火的歷史。雖然已是幾十年前的事,但他的內心仍為那些無辜慘死的南京百姓感到悲哀。他還把當年南京市民送給他的一面繡有“見義勇為”4個字的錦旗送給了瑪麗安?,旣惏矊δ菆鰬?zhàn)爭的認識完全改變了,她的人生也從此與舅舅的英雄事跡、與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結下不解之緣。
辛德貝格1911年生于丹麥第二大城市奧胡斯。辛德貝格從小就渴望冒險,夢想周游世界,因此他中斷學業(yè)當了水手。1935年,他乘船來到上海,輪船剛剛靠岸,就目睹了一場殘酷殺戮,9個受雇于日本郵船公司碼頭的中國員工遭日軍殘忍殺害。1937年,辛德貝格被丹麥史密斯公司派往南京,與德國人卡爾·京特一道負責保護位于棲霞山的江南水泥廠。京特和辛德貝格到南京后不久,南京大屠殺就開始了。
面對日軍的瘋狂屠殺,只有26歲的辛德貝格選擇了拯救而不是冷眼旁觀。他與京特一起在棲霞山東麓設立了一個難民營,在廠內升起德國和丹麥國旗,并與日軍進行交涉。從1937年末到1938年春,他們利用西方人的身份不斷阻止日軍對難民營的侵擾,保護和拯救了2萬多名中國人的生命。
辛德貝格還不顧危險,多次開車進入南京城區(qū),為難民營采購食品和藥品。一次下大雪,天寒地凍,有一批難民病倒了,辛德貝格決定冒險送幾個危重病人進城救治……這件事被記載在了著名的《拉貝日記》里。為了使傷病員及時得到救治,他還從鼓樓醫(yī)院請了兩名護士,帶上藥品、繃帶,在水泥廠開辦了一個臨時的小醫(yī)院。
講到這里,瑪麗安打開一本裝著黑白照片的相冊,那是辛德貝格冒著危險在上海、南京等地拍攝的記錄了日軍暴行的珍貴照片。照片中有的是劊子手在刀砍、槍刺中國俘虜,有的是日軍在南京郊區(qū)活埋中國百姓。辛德貝格還在照片下邊用打字機直接打上說明——“他們任意拉出年輕小伙子槍斃”“喝醉酒的士兵看哪個人不順眼就用刺刀捅死或捅傷,以此取樂”“田里到處是尸體”“晝夜可以聽到哭泣聲”……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