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吃空餉”既要集中清理更要形成長效機制,既要靠文件更要靠法治,強化司法問責。全國范圍內(nèi)的集中清理“吃空餉”行動固然有必要,可以有效遏制愈演愈烈的“吃空餉”亂象,而更重要的是要從制度層面形成防治“吃空餉”問題的長效機制。并且,“吃空餉”不只是違紀行為,其本質是涉嫌弄虛作假非法侵占國家財產(chǎn)的違法犯罪行為,有必要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
近年來,“吃空餉”事件在媒體頻頻曝光,社會影響惡劣,老百姓對“吃空餉”現(xiàn)象深惡痛絕。“在其編而不謀其事”的“吃空餉”可謂名目繁多、五花八門,有“曠工餉”“病假餉”“多頭餉”“冒名餉”“死人餉”等多種表現(xiàn)形式,也是一筆不可忽視的財政負擔。
從法理上講,“吃空餉”的行為在法律上屬于典型的不當?shù)美袨?。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規(guī)定:沒有合法根據(jù),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而遮蔽在“吃空餉”下面的腐敗行為卻可能涉嫌職務犯罪,需要承擔行政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吃空餉”的本質就是弄虛作假非法侵占國家財產(chǎn)。“吃空餉”已經(jīng)成為財政資金流失的黑洞,更是久治難愈的頑疾。如何有效遏制愈演愈烈的“吃空餉”之風,成為全社會拭目以待的焦點之一。
治理“吃空餉”難就難在打破既得利益格局,查處“吃空餉”要與查處“喂空餉”同步,斬斷“喂空餉”與“吃空餉”利益共同體的鏈條。
治理“吃空餉”之所以經(jīng)常放空炮,究其緣由主要在于“紅頭文件”頻發(fā)而治理效果甚微,懲罰不力、決心不夠、查處和問責的力度不大。有必要將“紅頭文件”上升到法律層面,依法治理“吃空餉”問題。清查吃空餉,難的不是方法,而是決心和力度。強化行政問責乃至司法問責,必要時司法介入,對于構成職務犯罪的“吃空餉”行為,司法機關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人員編制注水和不透明是誘發(fā)“吃空餉”的根源性因素,有必要進一步精簡機關事業(yè)單位的編制,杜絕人浮于事,同時讓編制陽光化,強化外部監(jiān)督。不僅要對超編部門進行懲罰,還應對監(jiān)管部門進行問責;此外,要改變涉事單位自查自糾的做法,加強外部監(jiān)管,建議引入相對中立的第三方如各級人大作為清理主體。讓涉事單位自查曝光,無異于自揭傷疤,難免會虛報或隱瞞。
實踐中,對“吃空餉”行為,通常是對有關人員給予黨紀政紀處理了事,極少有責任人被追究法律責任的。其實,不論以何種形式“吃空餉”,均是對國家財產(chǎn)的非法占有。要區(qū)分不同情況對“吃空餉”者進行處理。對于發(fā)“空餉”者,應當按照瀆職失職濫用職權給予行政處分;對發(fā)“空餉”者如情節(jié)嚴重可按照刑法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定罪。對于存在受賄情形的,可按受賄罪論處。實際上,“吃空餉”之所以能夠屢屢得逞,往往不是“吃空餉”者的欺騙手段多么高明,而主要是發(fā)“空餉”者瀆職失職沒有看守住國家資產(chǎn)。對“吃空餉”行為追究法律責任,并非于法無據(jù),關鍵是要克服司法不作為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吃空餉”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權力腐敗和職務犯罪,建議檢察機關將“吃空餉”案件納入職務犯罪的偵查范圍,認真查處“吃空餉”案件中的貪污賄賂犯罪和瀆職犯罪。建議最高司法機關及時出臺針對“吃空餉”案件追究刑事責任的相關司法解釋,以便于基層司法機關在具體工作中科學甄別“吃空餉”行為的性質,對構成犯罪的“吃空餉”行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強化對“吃空餉”行為的司法懲戒。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