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人民來說,1945年8月15日,當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那一刻,天真的亮了!
這一天,祖國變成了歡樂的海洋,鞭炮和鑼鼓匯成勝利的交響;這一天,人們舞火炬,扭秧歌,喊口號,“沒有人能抑住自己的感情,人人的心都像火把一樣燃燒!” 八年多來所忍受的艱難和困苦、顛沛和流離、死亡和災難,也許杜甫的那句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最能契合人們的心情。
《解放日報》記載了當晚延安的歡騰:“一個賣瓜果的小販,把筐子里的桃梨一枚一枚地向空中拋擲,高呼:‘不要錢的勝利果,請大家自由吃呀!’” 其實,這世上哪有無代價的勝利果。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東方主戰(zhàn)場,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時間最早、歷時最長、戰(zhàn)場最廣闊、損失犧牲最慘重,但牽制日軍兵力最多、殲敵人數(shù)也最多。這諸多“最”,無不浸著奮斗的血雨,無不映著國殤與家痛。
日本軍國主義者之所以敢叫囂3個月滅亡中國,就在于日本的“軍力、經(jīng)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一的”,而且以野蠻兇悍聞名,連其盟國德國都稱它為“正在開足馬力的野獸機器”。要戰(zhàn)勝這樣的“野獸機器”、殘暴之師,非死戰(zhàn)、血戰(zhàn)、苦戰(zhàn)到底不可!
當時的中國是大國,也是窮國、弱國。在這場實力不對稱的較量中,八路軍4萬多名將士手中僅有繳獲的1萬多各色槍支,每支槍平均只有30發(fā)子彈,更多戰(zhàn)士只能手握長矛、大刀、紅纓槍沖向敵陣。國民黨軍隊武器裝備盡管要好一些,但與日本軍隊比起來也有很大差距。幾乎每一場大的會戰(zhàn),中國軍隊整團整師地被打殘乃至全部以身殉國,并不鮮見。據(jù)統(tǒng)計,中日軍人傷亡比例高達5∶1,真是“一寸河山一寸血”啊!
“我們暢飲勝利之酒,同時流下感激之淚。” 我們不會忘記左權、彭雪楓、楊靖宇、趙尚志、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戴安瀾等一個個有名和更多無名的抗日英雄,是他們用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撐起苦難中國的脊梁;我們不會忘記中國共產(chǎn)黨以民族大義為重,不計宿仇舊怨,不計一黨得失,主動向國民黨伸出了合作之手;我們不會忘記中華民族迸發(fā)出向死而生、自強不息的磅礴力量;我們不會忘記主持正義的蘇聯(lián)、美國等各國人民的大力支持,是他們同中國人民并肩作戰(zhàn),給予道義、物質和技術的大力援助。
“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 危機往往危中有機,絕境往往絕處逢生。抗日戰(zhàn)爭之所以能夠稱為“戰(zhàn)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yè)”,就在于抗戰(zhàn)勝利不僅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不僅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而且使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甲午戰(zhàn)爭前后的中國,好像嗜睡的巨人,“看他又坐了下來,喝一口茶,燃起煙袋,打個哈欠,又朦朧地睡著了。” 盡管被打痛了,但還沒有真醒,正是在抗日戰(zhàn)爭中,中華民族從一盤散沙到眾志成城,從茍且偷生到奮起抗爭,完成了從睡獅到醒獅的轉變。宋慶齡感慨:“中華民族像一個人樣的反抗日本侵略者了。在中國全部歷史中,我們從未見過精神、行動和意志這樣的團結一致。”
拿破侖曾預言:中國是一只沉睡的獅子,當這只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fā)抖。如今,睡獅已醒了,然而,“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自古知兵非好戰(zhàn),從來黷武是禍胎。飽嘗戰(zhàn)亂之苦的中國人民,發(fā)自內心的熱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始終如一做捍衛(wèi)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勝利成果的堅定力量,絕不允許任何人歪曲歷史、踐踏和平。
天亮了,誰也不愿意再回到黑暗中去!當年,作家蕭軍看著狂歡的游行隊伍,理智地提醒:“我們今天勝利了!但是決不能忘記,贏來的勝利是艱難;而保有這勝利的果實——不為豺狼所吞食,更需要無限的堅決和勇敢!”
我們應該問一下自己,是否保持著居安思危的憂患?是否準備好防范豺狼的進攻了呢?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wǎng)站71.cn,違者必究。)
宣講家網(wǎng)評論自2013年3月1日上線以來,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建議!稿件一經(jīng)采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wǎng)評論征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