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待歷史的問題上,蒙蔽與欺騙是徒勞的,低估正義的力量是愚蠢的。任何說一套、做一套的伎倆,其結果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8·15”之于日本,如同一塊“試金石”,亦如一面“照妖鏡”。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每每圍繞這一天而集中展開。
政者當正。在對待日本侵略歷史的問題上,領導人拿出正確的態(tài)度,既是國家形象的正面展示,也是對擁戴和平的主流民意的正面響應。正因如此,8月14日的“安倍談話”包含“侵略”“殖民統(tǒng)治”“反省”“道歉”等關鍵詞非常重要。但明眼人都看出,這個談話誠意不足,顯示出在是與非之間試圖左右逢源的曖昧態(tài)度。
日本主流媒體和社會各界對“安倍談話”背后的邏輯與考量進行了大量解讀,批評與質疑之聲此起彼伏?!冻招侣劇吩谏缯撝蟹Q,安倍在談話中欲以閃爍其詞、混淆視聽來掩人耳目,結果卻是讓人根本搞不懂“安倍談話”究竟因何而談、為誰而談?!睹咳招侣劇穲蟮?,以內閣支持率低下等為背景,“安倍談話”有意淡化了“安倍色彩”,顧慮到談話對安保法案審議的影響以及公明黨的意見,將內容重心轉變成了對歷史問題的認識。
不少輿論將“安倍談話”中的反省與道歉解讀為“言不由衷的政策考慮”,這確實不無根據。在談話籌備過程中,安倍政府在關鍵詞采用上的搖擺態(tài)度就頗能說明問題。安倍首相及其智庫在各種場合釋放關于談話內容關鍵詞的信息,時而強調“安倍談話”與“村山談話”之間的不同,時而表示要繼承“村山談話”中對歷史的反省。為了發(fā)表更為強硬的內容,甚至一度尋求以個人名義取代內閣形式發(fā)表談話。在“安倍談話”發(fā)表的次日,即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0周年的日子,自民黨總裁特別助理萩生田光一代表安倍首相向靖國神社供奉了祭祀費,表示“對于英靈的感激之情,對于靖國的心情不變”,此舉更令世人看清“安倍談話”前后矛盾的底色。
大是大非問題上永遠不可能有中間的模糊地帶,“腳踩兩只船”的政治宣示,能是負責任的態(tài)度嗎?“安倍談話”的一些措辭對堅持否認侵略、拒絕謝罪的政治勢力有明顯的迎合、討好意味,甚至對年輕人有誤導的成分。竟不論,在必須鄭重對待的歷史問題上,豈可如此夾帶選票政治的私心!
近年來,日本政府在歷史問題上撿起一個個丑陋骯臟的包袱背在肩上,還不夠步履維艱嗎?修改教科書編寫指南,妄圖淡化南京大屠殺罪行,否認強征慰安婦問題……一系列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徑,不僅公然蔑視國際法,還在錯誤引導國民認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