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爾瑪阿依,是因為網(wǎng)絡(luò)上那張很有名的照片。在2014年的夏天,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這張照片引起了網(wǎng)友們很大的反響。很多人都從中感受到了一種正能量。
有些時候,“正能量”是很淺薄的。沒有很深入的去了解一個人,僅僅憑借一張照片,一個背影,就把自己感動得熱淚盈眶,然后幾天之后,一切歸于平靜。 “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5分鐘”。
與阿依見面是在北京。她和她的一個朋友一起來參與某情感節(jié)目的錄制。錄制結(jié)束之后,她要匆忙趕回成都,于是我的預(yù)采是在車上完成的。
具體聊了什么很多實在是想不起來了。印象里面阿依講話的聲音不大,有點膽怯。我也不是一個很直接的人,而且多少會顧忌到她的特殊性,很多話說的很委婉。只是有一個畫面給我的印象很深刻:和她一起來的朋友,也是一個殘疾人,視力有問題,雙手也截肢了,好像腿也有些毛病。然后我跟阿依聊天的時候,這哥們兒時不時補充一兩句,有時候拿出手機發(fā)個微信什么的。
他做這些的時候,很自然。旁邊的阿依也并沒有去幫他拿手機什么的。然后我大體上知道我想表達的東西是什么了。
當基于一個所謂的“我是個健全人”的心態(tài)去看待阿依和她的朋友們的時候,那些感動啊心靈雞湯啊什么的東西很容易浮現(xiàn)出來。因為在潛意識里面,你會認為很多東西他們是做不到的。而他們一旦做到了,觀眾們的眼眶就濕潤了。而這種廉價的同情或者憐憫其實一點意義都沒有。
她/他們就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之前我的一個朋友在拍攝另外一個殘疾人的故事的時候,那個殘疾大哥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什么叫尊重,就是不需要特殊的關(guān)心我,處處把我區(qū)別對待。只要在我真的做不到的時候稍微幫一下就好了。我們其實和普通人沒區(qū)別。”(大意)
那種泛濫的同情和感動,在我看來,其實就是一種內(nèi)心的不尊重。
阿依平時的生活是這樣的:她會和自己的表姐妹們一起下廚做飯;周末的時候會一大幫親戚朋友們聚會;會一塊兒逛街,在成都的夜市吃燒烤喝夜啤酒;她平時會去打羽毛球,會想著去買各種漂亮的衣服和鞋子;她熱愛唱歌,希望能夠有一個好的老師……這些,和一個20多歲的普通姑娘的生活并沒有什么兩樣。
這份平凡,恰恰才是她身上最閃光的地方。
在有些時候,以尋常眼光視之,才是真正的尊重。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