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來,數(shù)位娛樂圈明星因涉毒涉黃相繼被警方抓獲,人們在感嘆“貴圈太亂”的同時,也在簡短的案情通報中發(fā)現(xiàn),為警方提供線索的總是“朝陽群眾”。自此,“朝陽群眾”名聲大震,甚至有人稱他們是“世界第五大王牌情報組織”。
其實,“朝陽群眾”并不神秘,他們就是由有熱情、有余力、有責任心的普通群眾組成。“朝陽群眾”在社會治安上做出的突出貢獻讓我們再次見識了人民的力量,也為我們提了個醒:何不發(fā)動更多的“朝陽群眾”,打一場保衛(wèi)公共安全的“人民戰(zhàn)爭”?
公共安全治理包括食品安全和環(huán)境保護等諸多方面,與群眾的切身利益休戚相關,從內(nèi)心上講,民眾愿意、渴望參與其中。但為何他們的參與熱情并沒有完全釋放出來?可能是有三個問題沒有想清楚、弄明白。
第一,如何參與?雖然民眾有意愿,但未必所有的人都了解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該向什么部門舉報?遵循怎樣的流程?需要搜集哪方面的證據(jù)?這些都需要有關部門制定詳細的規(guī)范,并通過有效途徑傳達給普通民眾。這樣既可以提高“線索”的可用性,也會節(jié)約執(zhí)法部門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
第二,舉報信息會得到受理嗎?假如第一個問題得以圓滿解決,群眾向有關部門提供的舉報信息都是有價值的。那么執(zhí)法部門該如何有效利用這些信息,并及時向報案人反饋?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努力成了無用功,報案石沉大海。這恐怕需要各部門自覺把維護公共安全放在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中來認識,明確并嚴格落實責任制,落實責任追究。
第三,報案后誰來保護我的安全?對此,我國憲法規(guī)定要保護舉報人的權利,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則分別規(guī)定了保護舉報人的實體性規(guī)則和程序性規(guī)則。不過,相關法律仍有部分缺陷,亟待完善。比如,法律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缺乏具體的保護措施;重視事后懲戒,缺乏事前預防;受到法律保護的舉報人范圍還比較有限等。因此,還必須進一步細化舉報人保護制度的規(guī)定,打消群眾參與公共安全治理的后顧之憂。
維護公共安全,就是要保護民眾日常生活的外部環(huán)境和秩序,必須重心下沉,貼近基層。而處理基層的工作,離不開群眾的配合和支持,這是多年來顛撲不破的真理。因而,爭取更多“朝陽群眾”參與其中,有助于把公共安全治理工作引向深入,把維護公共安全的“網(wǎng)”織密織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