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駕入刑”正調查研究 認定方面尚存技術困難
近年來毒駕引發(fā)的交通事故在社會上引發(fā)了極大的恐慌,所以關于毒駕入刑的呼聲越來越高。
國家禁毒委員會副主任、公安部部長助理劉躍進稱說,毒駕危害不言而喻,嚴重性絲毫不亞于酒駕。現(xiàn)在世界各國,特別是發(fā)達國家,這個問題早就已經(jīng)提出來,而且早就已經(jīng)納入法制的規(guī)范來解決。
他介紹,為加強對毒駕的治理和處罰。國家禁毒辦也在會同全國人大、最高法院以及各方面推動這項工作,加強對于“毒駕入刑”立法的調查研究。也就是說,要想方設法地把毒駕這個行為納入刑事處罰的范圍,這樣才能對毒駕這種行為形成真正的威懾。因為現(xiàn)在沒有納入刑法,所以只能按照一般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按照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辦法來進行處理,處理得比較輕,震懾作用不夠。
同時他指出,“毒駕入刑”問題要真正進入立法的程序,還有一些比較具體、比較復雜的問題和困難。比如說毒駕的認定,確實有一些技術困難。出了交通事故判斷是否毒駕,現(xiàn)在不外乎就是尿檢。一般要根據(jù)呈陽性進行判斷,說他是吸毒。但是現(xiàn)在有些情況服其他一些正常的藥,也可能呈陽性。另外,如果在高速路上出了事故,沒有條件馬上進行尿檢,之后帶到交通隊帶到派出所再去尿檢,就可能因為時間已過尿檢就不呈陽性了。
他表示,只有把這些問題解決好了,把毒駕納入刑法、列入下次刑法的修正案才有基礎,才有可能。
切莫讓“毒駕入刑”明日復明日
毒駕的危害性不言而喻,那到底有多少馬路殺手呢?國家禁毒委日前公布的《2015中國禁毒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累計登記吸毒人員295.5萬名。云南警官學院禁毒學院教授房珂竹介紹,統(tǒng)計表明,隱性吸毒人員中持駕照者約占20%。由此可見,“馬路殺手”的確是無處不在的。對于這樣的“馬路殺手”,如果聽之任之,顯然就是對公眾生命的一種不尊重;只有進行必要的約束與規(guī)范,才能確保馬路安全。而根據(jù)英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毒駕人的控制能力比正常水平下降21%,而酒駕只下降12%。這見證毒駕的嚴重后果。但即便如此,對于毒駕的處罰,卻遠低于酒駕,因為酒駕早已入刑,而毒駕的處罰,卻只能依照《禁毒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對吸毒行為本身進行處罰:行政拘留、社區(qū)戒毒、社區(qū)康復及強制戒毒。這樣的現(xiàn)實,就是對癮君子的一種間接縱容,讓他們存在僥幸心理,且很可能繼續(xù)危害公路安全。
為何會這樣呢?為何毒駕不入刑呢?據(jù)悉,主要是因為技術方面的障礙。對于酒駕,只需要簡單測試就知道結果了,但毒駕不行,只能驗血、驗尿,而且要24小時才能知道結果……這些,成為一些人支持“毒駕不入刑”的理由,但很顯然,這樣的說法是站不住腳。一則,國外正在興起的“唾液驗毒”法,可以作為初步驗證的結果;二則,無論什么樣的技術原因,都不應成為立法的阻礙。這些,應是最起碼的共識。
但是在外國,毒駕早就入刑了,也沒聽過有什么技術障礙。如《加拿大刑事法典》第253條、第255條規(guī)定:因酗酒或吸食毒品損害其駕駛能力并因此致傷他人者構成可訴罪,處10年以下監(jiān)禁;酗酒或吸食毒品損害其駕駛能力并因此致死他人者構成可訴罪,處14年以下監(jiān)禁。再如美國有八個州立法對吸毒駕駛持“零容忍”態(tài)度,直接規(guī)定一旦在人體內檢出毒品或者其代謝物即認定為犯罪。
因而,對于“毒駕入刑”,絕對不能再明日復明日了,畢竟,明日何其多?對于推動毒駕入刑的好處,一方面,可以遏制此類交通事故繼續(xù)發(fā)生,用刑法彌補我國交通肇事立法的缺陷與不足;另一方面,毒駕入刑可以提高相關人員對于毒駕的危害性認識,也才能形成必要的震懾力??梢哉f,毒駕入刑是呵護公路安全的起點,不能再等下去了。
【啟示與思考】
目前我國100人中就有1人吸毒的新聞令人觸目驚心。另一個數(shù)據(jù)是:截至去年11月,我國機動車駕駛人數(shù)量突破3億人,位居世界第一。不難推斷,毒駕的嚴重程度可能超乎想象,現(xiàn)實中反復上演的一樁樁交通慘案也印證了這一點。兇猛毒駕,這是社會共識。
去年以來,相關部門負責人不止一次表示,公安部已經(jīng)向全國人大、最高人民法院建議,推動毒駕入罪,加大處罰力度。但是,較之酒駕入刑已有時日,危害更大的毒駕卻因種種原因始終未能入刑,尷尬地卡在了“最后一公里”,仍然是危害大卻處罰輕。
查處難度大、缺乏有效檢測手段是毒駕入刑難的一個重要原因。與吹氣查酒駕相比,查毒駕的難度顯而易見,不同種類的毒品、不同的吸毒方式對不同體質的人有不同的影響,而且毒品花樣多、變化快,很難劃定一個明確的定罪標準。此外,毒駕牽涉禁毒、交管、治安、刑偵等多個部門,若入刑,如何打破各部門的利益局限,厘清權責,也是要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
但不得不說毒駕入刑難有操作困難的原因,但不全是操作和技術層面的原因。“唾液測毒”方法盡管成本較高,但不失為一個突破口,而且技術可以改進、投入可以加大,但毒駕入刑等不起,那些奔馳在馬上的“殺手”時時刻刻都對公共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說到底,徘徊不前的毒駕入刑缺少的是“臨門一腳”的勇氣和決心。
毒駕兇猛,必須“零容忍”,立法要跟上。報道稱,世界上很多發(fā)達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都對毒駕行為采取“零容忍”原則,不論是否造成交通事故,法律規(guī)定不僅要接受罰款而且要承擔相應的監(jiān)禁等刑事責任。反觀我國,只有造成嚴重后果的毒駕才入刑,若不肇事就不用承擔刑責,懲罰明顯過輕,達不到震懾效果,甚至會助長毒駕行為。
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而我們早已付出了過于沉重的代價。目前,天時地利人和俱全,立法部門要拿出只爭朝夕的精神,盡快打通毒駕入刑的“最后一公里”。毒駕入刑,共識已久,不管都多少操作和技術上的困難,都不該再停滯不前了。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jīng)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wǎng)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