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兒子條件差,所以想出來討錢貼補(bǔ)一下,老人出發(fā)點是好的。老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過上好的生活,但是出門乞討以補(bǔ)貼家用,化身“可憐之人”以博取他人同情、發(fā)不義之財,為兒子蓋樓籌集資金,這并不是一個老人該做的事情,更不是社會所推崇的“老有所為”。老人想發(fā)揮自己的作用,但是卻走錯了路。
相比于耿生茂老人通過乞討來補(bǔ)貼家用的方式,也有許多老人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或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增加收入。例如新聞報道中出現(xiàn)過的92歲高齡老人姚玉芬就通過編草帽辮來補(bǔ)貼家用,88歲老人王桂蘭手工制鞋補(bǔ)貼家用,也有不少老人通過回收廢舊物品來補(bǔ)貼家用。這樣通過自己的能力來換取生活費用的方式,更讓人敬畏。
其實,老人要有所作為并不一定要通過賺錢的形式,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wù)、減輕子女的負(fù)擔(dān)也是老有所為的表現(xiàn)。老有所為并不是無所不為,老人發(fā)揮余熱也要走正確的道路。
103歲老人街頭乞討 為子致富不值得同情
103歲老人上街乞討本是大家都很同情的事,總覺得即使無兒無女,民政部門也應(yīng)當(dāng)給予幫助,讓其頤養(yǎng)天年,做一個幸福快樂的晚年,可實則呢?他卻是為了自己的兒子掙錢蓋房,補(bǔ)貼家用,而他的兒子卻擁有了3套住房,難道家庭真是如此困難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jīng)常遇到一些街頭乞討現(xiàn)象,無論是年老體弱、身患重病,還是家庭困難,尋子尋親,有的是卻有困難,而有的卻并非如此,總是傳遞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獲取人們的同情心,從而騙取人們的捐助。扶貧救弱本是人們的本性,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每個人從心底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但是隨著一個個故事背后的揭穿,人們的心也就坦然起來,不再愿意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
一個被稱為“最年長的乞討人”,如果我遇見,我首先就會伸出援助之手,給予適當(dāng)?shù)膸椭?,畢竟心里的第一看法就是如此年長者,為何遠(yuǎn)離家鄉(xiāng),來受如此之罪呢?一定是遇到了很難解決的困難。但是新聞的報道,卻著實讓我的心中起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家庭條件都還不錯,三兒子憑借著103歲老人的乞討資助竟然蓋起來幾棟房子,這難道是值得大家同情嗎?
無論是政府的資助,還是社會的同情,都代表著一份心意,代表著一份信任,但人與人之間也隨著一個個騙局之后缺乏了彼此的信任與坦誠。人要有良知,如果確有困難,我深信黨和政府也不會忘記大家,起碼會給予適當(dāng)?shù)恼疹?,保證其日常的衣食住行,即使上街乞討,也應(yīng)該有良知,切勿想通過乞討來獲取不應(yīng)有的錢財,否則人與人之間的那點信任會漸漸失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