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文簡介:(1935年12月—1992年8月)吉林長春人。四人幫主犯之一,曾任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員。
王洪文生于吉林省長春市綠園區(qū)西新鄉(xiāng)開源村一個貧農(nóng)家庭???ldquo;造反”起家的王洪文,因毛澤東的賞識,成為繼林彪之后的第二個所謂“接班人”。從此,江青、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在中央政治局內結成“四人幫”,加緊了篡黨奪權的活動。 1981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其為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判處被告人王洪文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1992年8月3日因肝病病死于獄中。
葉劍英簡介:(1897年4月28日—1986年10月26日),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省梅縣人。中國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久經(jīng)考驗的共產(chǎn)主義者、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他是以毛澤東同志和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德高望重的開國元勛之一,是我們黨、國家和軍隊的一位杰出領袖,他在九十年的生命歷程中,在無數(shù)次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拯救了無數(shù)的生命,也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在國際上享有崇高威望和地位,被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
1917年入云南講武堂學習,畢業(yè)后追隨孫中山投身民主革命。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政變后,曾通電反蔣,隨即奔赴武漢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長。同年7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為發(fā)動南昌起義做了重要工作。隨后又與張?zhí)?、葉挺等領導了廣州起義,任起義隊伍副總指揮。1928年赴蘇聯(lián)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chǎn)主義者大學班學習。1930年回國。1931年進入中央革命根據(jù)地,歷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總參謀部部長,中國工農(nóng)紅軍學校校長等職,參與指揮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圍剿"戰(zhàn)役。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的長征,任中央軍委第一縱隊司令員。1935年遵義會議后調任三軍團參謀長,后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曾及時地向黨中央領導機關報告了第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企圖危害黨中央的陰謀,為黨立了大功。西安事變發(fā)生后,協(xié)助周恩來同蔣介石談判,促成了事變的和平解決和國共兩黨的再度合作,團結抗日??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任改編后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參謀長。1941年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協(xié)助毛澤東、朱德指揮對日作戰(zhàn)。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谷諔?zhàn)爭勝利后,參加中共代表團,赴重慶同國民黨政府代表進行停戰(zhàn)談判,出席政治協(xié)商會議。1946年任北平軍調處執(zhí)行部中共代表。為了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宣傳中國共產(chǎn)黨的方針和政策,領導創(chuàng)辦了《解放》報,并與破壞、阻撓《解放》報出版發(fā)行的國民黨當局作了堅決的斗爭。1947年返回延安后,歷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員會書記、軍委副總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謀長,參與領導全國范圍的人民解放戰(zhàn)爭。1948年12月,任北平市市長兼軍管會主任、北平市軍管會物資接管委員會主任。1949年1月,任北平聯(lián)合辦事處主任,為接管北平做了大量的工作。同年參加中共代表團,同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進行和平談判。后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jiān)察部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1966年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秘書長,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任國防部長。在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斗爭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隨后又排除阻力,堅決主張請鄧小平、陳云等人擔任黨和國家的領導工作,主張為"天安門事件"徹底平反。1977年在中共第十一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1983年因年邁辭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職務。1985年同63位中共中央委員一起致函中共十二屆四中全會,請求不再擔任中央委員,以便進一步實現(xiàn)中央領導機構的新老交替。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
李德生簡介:(1916年—2011年5月8日)河南省新縣陳店鄉(xiāng)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1年3月赴朝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任志愿軍第十二軍三十五師師長,參加了第五次戰(zhàn)役和金城防御作戰(zhàn)。1952年9月任十二軍副軍長,11月出任上甘嶺戰(zhàn)役前線總指揮,參加指揮了著名的上甘嶺戰(zhàn)役。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回國后,1955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軍軍長,1957年入南京高等軍事學院學習。 1960年返回部隊后,在毛澤東軍事思想和現(xiàn)代軍事理論指導下,總結出了“郭興福教學法”,受到毛澤東主席的高度稱贊,并于1964年1月由軍委號召在全軍學習推廣,為提高人民解放軍的訓練水平做出了重大貢獻。1968年9月任南京軍區(qū)副司令員、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命委員會主任,1970年4月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1971年1月任北京軍區(qū)司令員,1973年12月任沈陽軍區(qū)司令員。
“文革”期間,曾奉周恩來總理指示赴安徽制止武斗,后受到“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迫害。1980年8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為其徹底平反,1985年11月任國防大學政治委員、黨委書記。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九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第十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二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2011年5月8日15時20分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6歲。
張春橋簡介:(1917年2月1日—2005年4月21日)山東菏澤巨野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主犯。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委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南京軍區(qū)政委、上海市革命委員會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他是四人幫成員、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主要策劃者之一。1976年10月被中共中央隔離審查,并被撤銷其在上海市的黨內外一切職務。1977年7月中共第十屆三中全會通過決議,永遠開除其黨籍,次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的公開審判,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zhí)行。1983年1月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1997年12月依法減為有期徒刑18年,剝奪政治權利10年。1998年1月保外就醫(yī)。2005年4月21日因患癌癥死亡。
董必武簡介:(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字潔畬,號壁伍。湖北黃安(今紅安)人。
1903年考取秀才。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學堂,1910年畢業(yè),獲清朝學部授予的拔貢學銜。后在黃州任教員。1911年參加了辛亥革命, 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4年考入日本東京“私立日本大學”學習法律,在日本加入孫中山創(chuàng)建的中華革命黨。1915年6月回國從事反袁活動,兩次被捕入獄。1916年出獄后再度赴日本。1918年回國,參加護法運動。1919年在上海參加了五四運動,后創(chuàng)辦武漢中學,教授國文。1920年秋在武漢建立共產(chǎn)主義小組。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武漢小組代表。隨后建立和發(fā)展湖北省的黨組織,任中共武漢區(qū)委委員,湖北民運部部長,湖北省委委員。第一次國共合作時領導籌建了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并任湖北省國民黨工作委員會主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學院學習。1932年回國,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據(jù)地,歷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中央工農(nóng)民主政府執(zhí)行委員,最高法院院長,工農(nóng)檢察委員會副主任。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到陜北后,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代理主席??谷諔?zhàn)爭時期和抗戰(zhàn)勝利后,是中國共產(chǎn)黨同國民黨談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代表解放區(qū)參加舊金山聯(lián)合國制憲會議。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書記,中共重慶工委書記,中共中央財經(jīng)部長,華北局書記,華北人民政府主席。
建國后,歷任中央財經(jīng)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政務院政法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共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理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是中共六屆中央委員,七、八、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華國鋒簡介:(1921年2月16日—2008年8月20日)原名蘇鑄,字成九,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交城縣一個制革工人家庭。1938年,年僅17歲的華國鋒參加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同年 10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0年,華國鋒任山西交城縣工、農(nóng)、青、婦、武各界抗日救國聯(lián)合會主任,后任中共山西交城縣委書記。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任中共山西陽曲縣委書記兼縣武裝大隊政委。解放戰(zhàn)爭期間,華國鋒隨軍南下。1949年8月,任湖南省湘陰縣第一任縣委書記兼縣武裝大隊政委,1952年,調任毛澤東的家鄉(xiāng)湘潭縣縣委書記。1954年,任中共湘潭地委書記。
1975年任國務院副總理,1976年4月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同年10月任中共中央主席、軍委主席。1980年9月辭去國務院總理職務,1981年6月又辭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職務。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