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都有一個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積少成多的過程。腐敗現象和問題,也是“溫水煮青蛙”逐漸形成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固然要抓宏觀、謀大局、破大案,但更要立足于“小”,不放過“小”,從小事做起,從小節(jié)管起,從小利拒起,從小問題改起。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這樣的滑坡和動搖,往往是從小事開始的。“貪如火,不遏則自焚;欲如水,不遏則自溺”、“堤潰蟻穴,氣泄針芒”、“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等說法,都為我們提出同樣峻切的警思。現實中,少數干部總以為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就行了,所以在“小節(jié)”上疏于防范,認為吃幾頓飯、喝幾次酒、收點小東西無傷大雅,其結果往往是“小節(jié)不慎,大節(jié)難保”,最終鑄成大錯、悔之晚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的,思想的口子一旦打開,那就可能一瀉千里。干部不論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獨、慎初、慎微,“不以惡小而為之”。
作風問題無小事,小問題置之不管,也會釀成大問題。“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無論是改作風,還是反腐敗,“大問題要抓,小問題更要抓”。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反對公款送節(jié)禮,到打擊會所歪風,再到根除“舌尖上的腐敗”,雷霆萬鈞的行動,展示出不棄微末的決心。兩年多來作風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為什么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造成與民更始、咸與維新的社會反響?答案就在從小事情切入,鐵面問責、剛性約束、嚴格執(zhí)紀,讓制度成為“帶電的高壓線”,讓紀律成為不可逾越的“紅線”。對此,各級各地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始終保持頭腦清醒,不要以為吃點、喝點、拿點沒什么,不要認為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就能萬事大吉。通往腐敗的不歸路往往就從細節(jié)開始、從小處禍起,對小事、小節(jié)、小利絕不能掉以輕心、麻痹大意。作風建設必須善抓細節(jié),將責任分解、監(jiān)督檢查、問責問效等各項工作做細做實做好。
制度管根本,更管長遠。一些領導干部之所以會對小事、小節(jié)、小利、小問題不以為然、不當回事,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在一些地方、少數單位制度建設和執(zhí)行不到位,甚至存在“開天窗”現象。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四風”問題,為官亂為、為官不為等“兩為”現象在集中整改、突擊整治后,往往又會反彈、回潮,也是因為沒有扎緊制度之籠,沒有發(fā)揮好制度的約束力。因此,必須在加強教育、強化監(jiān)督的基礎上,狠抓制度的頂層設計和剛性落實,一方面要對現有的制度體系進行全面“體檢”,并不斷完善、修補,建立健全完備的管權管事管人的制度體系,使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提高制度的執(zhí)行力,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沒有例外,對執(zhí)行不力、落實不到位的人和事,要嚴肅追究,杜絕“破窗效應”,避免制度淪為“稻草人”當擺設。
俗話說,領導不領,水牛掉井。無論是貫徹落實八項規(guī)定,還是堅決反對“四風”,習近平總書記都反復強調“打鐵還需自身硬”、“正人先正己”、“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都是要求各級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發(fā)揮表率和帶動作用。“老大難,老大難,老大出馬就不難”,領導干部如果只表態(tài)不表率,拿著手電筒只照別人、不照自己,普通干部不可能有改作風的動力。領導干部本身就是反“四風”的標準、改作風的標桿,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要始終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只有每一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都能從小事做起、從小節(jié)管起、從小利拒起、從小問題改起,營造風清氣正的從政環(huán)境和政治生態(tài)就不會淪為一句空話。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