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2000年,王錫軍毫無懸念地被評為青海油田勞動模范,走出了他日后成為青海省勞模和全國勞模的第一步。
“單位100多人投票推選我參選勞模,咱不能對不起兄弟們,也不能辜負組織的信任,工作生活中都要做出勞模的榜樣來。”成為勞模后,王錫軍對自己的要求變了。
油氣管道建設中,一根管子10多米長,要一根根焊接起來,才能成為管線。焊接之前的一道重要工序,是把兩根管子的口對準。管道施工中有“七分對口,三分焊接”之說,可見對口的重要性。
在澀北-西寧-蘭州復線管道建設中,王錫軍所在班組承擔了全線地形最復雜、環(huán)境最惡劣、施工難度最大的工段。為確保工期,王錫軍通過專業(yè)公司拍來的照片,經過反復琢磨,仿制了一個用于管道對口的“內對口器”,解決了設備上的問題。
同時,他摸索出既提高了對口速度又保證了焊接質量的“一穩(wěn)、二平、三巧、四準”管工“四字對口法”,其訣竅是:吊管空中移動要穩(wěn),吊管空中姿態(tài)要平,管口與對口器接觸間距要巧,管口與管口對接要準。
王錫軍的班組采用“四字對口法”,在“百口考核”中創(chuàng)焊接一次合格率100%的紀錄,工期比計劃提前了一半,被評為“金牌機組”。此法還被推廣到整個管道公司,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在國家重點工程“蘭鄭長”成品油管道建設中,王錫軍和機組員工克服雨雪冰凍、汶川地震和地形復雜等困難,又設計制造出具有對口精準、脹緊力強、制動可靠、操作方便等特點的管道內外對口器,完成山區(qū)段連頭和穿越作業(yè)任務,累計達到20公里,一次合格率98.3%,取得標段焊接量第一的好成績,創(chuàng)效1100多萬元。該對口器在國內大中型口徑管道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
三
“管道施工中,哪里出現(xiàn)塌方,王錫軍就沖向哪里;哪里泥沼遍布,王錫軍的身影就挺立在哪里……”這是同事們對他的評價,也正印證了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勞模就必須站到最前沿”。
多年來,王錫軍已經形成一個習慣,只要外出施工,他總是第一個登上送班車,最后一個坐上下班車。只要工地上有人,他就肯定在場。作為兵頭將尾的班組長,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默默帶領、影響著班組全體成員。
“做好傳幫帶,讓智慧的腦袋鼓起財富的口袋。”這是王錫軍在實踐中總結的一條寶貴經驗。
2009年,在青海油田深入開展“五型”班組創(chuàng)建活動中,他針對班組長年在野外施工,接觸新技術、新工藝多,同時,班組職工、外聘技工、零工等人員構成特點,提出突出打造學習型、安全型、和諧型班組。
王錫軍采取集中學習、個別指導、現(xiàn)場課堂等多種方式,影響和帶動班組員工提升技能水平。同時,關心機組每個人學習、生活、身體狀況,為班組建立班組成員家庭聯(lián)系卡,為每個班員過生日,營造溫馨和諧的環(huán)境。他帶領的班組,被樹為“五型標桿班組”,成為其他機組學習的榜樣、安全的標兵、和諧的典范。
2011年,他迎來了人生中的又一個轉折:王錫軍創(chuàng)新工作室掛牌。他以實用為第一目的堅持理論與實踐操作同步的實景教學理念,使創(chuàng)新工作室成為優(yōu)秀技能人才的“孵化器”。
2014年9月1日,王錫軍創(chuàng)新工作室“升級”為王錫軍技能大師工作室,這是國家第一批授牌的50個技能大師工作室之一。
目前,技能大師工作室已有在冊成員100多人,涵蓋了管工、焊工、電工、井下作業(yè)、采氣工藝和采油等工藝技術,成為高技能人才發(fā)揮作用的舞臺,是理論向實際轉化的“橋梁”,更是討論、分析、交流和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的主課堂。
為使工作室及技能人才支撐起青海油田生產技術創(chuàng)新的一片新天地,王錫軍制定出創(chuàng)新成果獎罰機制和末位淘汰的競爭機制,以促進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各分創(chuàng)新工作室圍繞降低生產經營、安全環(huán)保等主題,組織開展技術攻關、加快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學習交流和導師帶徒等活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