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全國“兩會”結束后,周桂鳳圓滿完成任務回到了柳江。此次北京之行,周桂鳳有頗多感慨:“兩會”上增加少數民族語文翻譯,體現了國家對少族民族在語言文字上的平等。少數民族語言是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載體,作為壯家兒女,更加堅定于壯民族語言文化的挖掘與研究,為民族文化多做貢獻。
周桂鳳是柳江縣民族和宗教事務局的副局長,是廣西壯校第一批柳江籍畢業(yè)生。1986年畢業(yè)后,致力于壯民族語言及文化研究30年。她也是廣西壯語言文學研究學會會員理事,先后參與《壯漢詞典》編纂、壯文壯語詞匯的通解度調研等,并有多篇論文在廣西民族報發(fā)表,可稱得上廣西壯族文化的專家。
為確保“兩會”的聲音傳到全國各地,村村寨寨,在每年的“兩會”期間,全國“兩會”秘書組都在部分少數民族地區(qū)抽調一些語言專家服務“兩會”翻譯工作。今年的“兩會”,周桂鳳是唯一入選的廣西壯文借調專家。“比較嚴格哩。先是各地推薦,然后就是考試,語言功底要過關。”周桂鳳說,通過政審后才取得服務“兩會”的資格。
當大家還在新年與家人團聚之時,大年初三,周桂鳳就離開家人出發(fā)了。到北京駐地的當晚,她與中央翻譯局壯文室的專家們一起就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主要是翻譯“兩會”各種文件,比如《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等,為大會上的同聲傳譯做準備。有時會議材料到得晚,又急著用,得加班加點到半夜。工作是很辛苦,但是能為“兩會”、為壯民族同胞服務,總是非常開心,也很自豪。周桂鳳說,大會是通過多種語言同時向全國各地傳播,雖然說翻譯組的專家都是壯族人,會講壯話,也會壯文,但是從漢到壯的翻譯確實也費了不少腦筋。比如說一些新名詞的出現,如“新常態(tài)”。對偏遠地區(qū)的老百姓來說,直接翻譯“新常態(tài)”這個詞,也許他們聽不懂。還要轉換成另外的表達方式,讓新名詞通俗易懂。因此,翻譯團隊要經常一起碰頭研究相關新詞術語,目的就是為了達表精確。
北京已經去過多次,但是以“兩會”壯語文翻譯工作人員這樣身份進入北京,進入人民大會堂,周桂鳳還是首次。 “那種心情是無法描述的。以前都是在電視上看到,現在親臨會場。當旁邊的軍樂隊響起,大家都肅然起敬。心頭也多了一份榮譽與責任。”作為一個壯民族文學研究的專家,周桂鳳談到,好多人不理解,現在都用普通話交流了,為什么還要學習壯文?其實,很多菁華的東西都在民間,我們不但不能丟棄,還要自覺行動起來,保護、挖掘壯民族文化。而回到柳江后,周桂鳳也付諸行動,現在正在和相關部門協(xié)商,打算開播壯語新聞,開設壯族綜藝欄目,開辦語文培訓班等,進一步挖掘和搶救壯民族文化,讓壯民族優(yōu)秀文化得以代代相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