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鄒碧華手中的“火炬”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說:“人生不是一直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由我們暫時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后交給下一代人。”鄒碧華是這樣做的,在他47年的生命里,他以飽滿的熱情、執(zhí)著的追求、不倦的努力潛心向學,忘我工作,銳意改革,守護正義,將自己手中的火炬燃燒得無比光明,溫暖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極力驅散寒冷和黑暗。
而今,鄒碧華走了,留給親人朋友無限哀思,也留給世人諸多思考:鄒碧華走了,我們能做些什么?接過鄒碧華手中的“火炬”,傳承他的精神,完成他未竟的事業(yè),無疑才是對他最好的祭奠。
傳遞鄒碧華手中的“火炬”,心要誠。鄒碧華精神源于他崇高的理想之光,源于他高尚的情操,堅定的理想信念,源于他對法治精神的堅守和對人民的無限熱愛。正是這些信念,他才能不知疲倦,不計毀譽,不辭辛苦也不要回報,為推進司法改革,為追求公平正義,為群眾排憂解難,把一個司法干部,一名共產黨員的品質擦得如此閃亮。
傳遞傳遞鄒碧華手中的“火炬”,肩要實。鄒碧華手中的火炬,分量并不輕,接過它,要有敢于擔當?shù)募绨颉?ldquo;哪兒有把船劃到江心就棄槳投江的道理,走上這個崗位,就得承擔起這個崗位的使命與責任。”只有不畏難、不怕險,敢啃“硬骨頭”,敢當“急先鋒”才能挑起改革的重擔,將鄒碧華手中的火炬燃得更旺。
傳遞傳遞鄒碧華手中的“火炬”,胸懷要寬廣。鄒碧華精神的內核在于奉獻,他把全部的精力都奉獻給祖國、事業(yè)和他愛的人。他歡樂百姓的歡樂、憂慮百姓的憂慮,像善待親人一樣善待百姓,他愿意還每個人一份公道。只有如此寬廣的胸懷,無私地奉獻,才能讓他的火炬明亮卻不耀眼,溫暖卻不炙熱,使靠近他的人都能汲取他需要的溫度。
傳遞鄒碧華手中的“火炬”,凝聚正能量;沿著“燃燈者”的足跡,走在春天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