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見“小男孩不配合大人逃票”
同樣的情景,也發(fā)生在畢淑敏小說《一厘米》中,面對媽媽的逃票,小男孩極不配合,堅持認(rèn)為自己已經(jīng)夠高,具有了買票的資格??戳诵侣?,“一張車票強烈關(guān)系到一個小小男子漢的尊嚴(yán)”這句話,再次在耳旁響起,我的心也再次像風(fēng)中的小草,快樂得一陣顫抖。這是人類的一種本真,是孩子心靈世界里最純潔的善良。
隨著年齡增長,我發(fā)現(xiàn),生活中被感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倒不是心腸越來越硬,而是觸動淚腺的事件越來越少。唯有面對孩子,才有幾次難得的情不自禁的“失態(tài)”。在這個誠信缺失的社會,我們沒有理由不為孩子們的純真、誠實、善良保留一份贊許和感動。即使大人皆濁,還有孩子獨清。這種不曾被污染的“蓮心”,興許是整個社會最該珍惜和呵護的“道德圣物”。
因純潔而勇敢,因善良才無謂,這就是小男孩不配合媽媽逃票的原因。但是,這種勇敢和無畏,在成人的權(quán)威壓制下,在成人私利觀念和虛偽心理污染下,顯得異常的脆弱。它是世上最鮮艷的花朵,卻禁不起絲毫的折騰;它是人間最璀璨的寶石,卻禁不起絲毫的敲打。因此,在孩子漫長的成長歷程中,要使其持守這份本心,需要教育者,包括父母和教師的不懈努力。
作為一個父親和教師,每每看到那些天真無邪的面孔,心里就涌起一種憂慮。這種憂慮來源于一份沉甸甸的責(zé)任,我深知,我存在的價值就在于,小心翼翼地呵護孩子的純真和善良,盡最大努力地去保持“人之初”的慣性和延續(xù),為孩子的原始本真注入源源不斷的道德營養(yǎng)。善良與生俱來,卻不一定能永葆活力。沒有精心的呵護和充足的養(yǎng)分,再美的花朵也會凋謝。
正人先正己,每一個教育者,包括家長,必須在孩子心中塑一座金身。教育沒有驚天動地的力量,全在于潤物無聲。言傳身教,率先垂范,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孩子面前,大人沒有任何理由不謹(jǐn)言慎行。大人是一面鏡子,是一個范本,是一個參照,不能做任何違背道義、良知、法律的事兒。大人的每一句不得體的話,每一個不文明的舉動,每一次不光彩的處事方式,都是對孩子本心的摧殘,都是對孩子健康成長的不負(fù)責(zé)任。在孩子面前,父親是山,請聳立你品格的威儀;母親是海,請舒展你品性的純潔;老師是藍(lán)天,請展示你人格的高度。
一言一行都是教育,一物一事都是榜樣,請每一個教育者謹(jǐn)記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