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政府部門一手抓“瘦身”,簡政放權,轉變職能,強化制度;一手抓“暴曬”,讓權力在陽光下接受社會監(jiān)督,有權才“不敢任性”也“不能任性”。
“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各級政府都要建立簡政放權、轉變職能的有力推進機制,給企業(yè)松綁,為創(chuàng)業(yè)提供便利,營造公平競爭環(huán)境。”昨天,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任性”,引發(fā)廣泛關注,報告指出,要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
總理采用流行的網(wǎng)絡用語來表述對行政權力的警覺,讓人印象深刻。而去年一年多來,中央政府下大力氣簡政放權,取消和下放超過三分之一行政審批權限,力度之大、范圍之廣,前所未有。中國經濟也由此釋放出極大的活力,在持續(xù)下行的困境中依然新增1000多萬人的就業(yè),這一亮眼的“成績單”,也從一個側面驗證了這一表述。
不僅如此,強力推進的簡政放權,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政府隨意干預微觀經濟的行為,讓權力更加公正、透明,有較為清晰的邊界。其所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不容低估。
不過,能不能從根本上遏止權力的“任性”,真正營造出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影響社會風氣,并最終樹立良好的為政之風,恐怕還需要更為艱苦的努力。權力固然“不可任性”,而若想抵達“不敢任性”、“不能任性”的終極目標,還有賴于強有力的制度約束。
以簡政放權為例,眼下很多地方都落實中央規(guī)定,取消和下放了很多行政審批權限,但從實際運行的效果看,還遠未到額手稱慶的時候。這是因為,舊的審批權力消失了,但一些政府部門、官員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意識并沒有相應地調整,各種卡、要行為并未完全絕跡,據(jù)媒體報道,在一些地方甚至還滋生出新的變相的行政審批。
而在取消和下放審批的同時,部分地方政府部門也出現(xiàn)懶政、怠政的情形。李克強總理也在報告中指出,少數(shù)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為官不為,在其位不謀其政,該辦的事不辦”。
可見,作為調整政治經濟社會的重要力量,政府權力不能做什么,必須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均應該有明確具體的制度約束。既要有邊界,比如確定權力清單、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也要有責任,比如確定責任清單。而所有權力均需在憲法、法律的框架內作為,真正做到依憲行政、依法行政,并強化問責機制,以去除一切亂作為、不作為。
此外,還要繼續(xù)推進政府信息公開,以公開促公平公正。權力除了要接受自上而下的監(jiān)管問責壓力之外,更要接受廣泛的公眾監(jiān)督。權力下放得是不是到位,政府管理得是不是合理,有沒有提供良好的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社會公眾應該有發(fā)言權、評判權。如果今后依然像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那樣,“群眾對醫(yī)療、養(yǎng)老、住房、交通、教育、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還有不少不滿意的地方”,則這樣的權力運行顯然是有待改進的。
說到底,權力的“任性”源于權力的不透明、不公開,且存在太多的自由裁量。新的一年,希望各級政府部門一手抓“瘦身”,簡政放權,轉變職能,強化制度;一手抓“暴曬”,讓權力在陽光下接受社會監(jiān)督,有權才“不敢任性”也“不能任性”。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