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講過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在淮海戰(zhàn)役以前的時間,各地的人民就開始夜以繼日的準備,趕制軍衣軍鞋,這是人們支援前線的情況,淮海戰(zhàn)役達到了543萬人次。這是什么概念呢?我們粗略算了一下,淮海戰(zhàn)役期間戰(zhàn)士和后勤人員的保障達到了一比九,就是一名戰(zhàn)士后面有九名人員在做后勤工作,這為大兵團作戰(zhàn)提供了有力的補充。我們西柏坡地區(qū)還流傳了這樣一個民謠,“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到戰(zhàn)場上。”這表達了人民群眾對黨的深情、對革命的奉獻,也成為了兩個務必的情感基礎。
1945年的3月5日,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毛澤東鄭重提出了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毛主席總結了黨勝利之后容易出現(xiàn)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正是因為有這些問題的存在。這是當時領導人最為關注和思考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和中央領導人離開西柏坡,臨行前毛主席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我們趕考去。周總理說我們應當都能考及格。主席說我們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絕不做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一個好成績。這段著名的對話成為當代共產(chǎn)黨員趕考精神的標桿。建國以后中國共產(chǎn)黨歷屆領導人都曾到西柏坡考察,對兩個務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鄧小平同志曾兩次到西柏坡,1984年為我們西柏坡紀念館題寫了館名,1990年江澤民同志到西柏坡進行考察,2002年胡錦濤同志到西柏坡進行考察。去年7月11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剛剛開始,習近平總書記就到西柏坡學習考察,強調黨的趕考路遠未結束。通過這些歷屆領導人到西柏坡學習考察,重溫兩個務必,表明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敢于擔當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我們相信只要牢記兩個務必,經(jīng)受住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xiàn)。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