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上午,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于停泊在東京灣的美國戰(zhàn)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代表團由外相重光葵在“密蘇里”號甲板上簽署投降文書。
美軍近千架飛機編隊飛過密蘇里號上空,見證這一偉大歷史時刻,宣告日本法西斯的徹底失敗。
2月27日下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一決議的通過,意味著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公祭日均上升為國家紀念日。
末日法西斯:投降是唯一出路
1945年5月,在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后,日本仍準備負隅頑抗,其在聲明中聲稱:“日本為求自保自衛(wèi)與東亞之解放而作戰(zhàn)之決心,絲毫未感動搖。德國之投降,不能令日本之作戰(zhàn)目標有絲毫之變更。”由此,日本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斗爭中的最后一個敵人。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和整個世界作對的人,勢必遭到最嚴厲的懲罰。7月26日,中、美、英三國聯合發(fā)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早日投降,但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此置若罔聞,其公開宣稱要進行“本土決戰(zhàn)”,即便全國“一億玉碎”,也在所不惜。在其頑抗姿態(tài)下,盟國為早日結束戰(zhàn)爭,決定對日本實行最后的摧毀性打擊。
8月6日上午,一架名為“伊諾拉·蓋伊”的美軍轟炸機在日本廣島上空投下人類歷史上第一顆戰(zhàn)術原子彈。一道強烈的白色閃光后,廣島市中心上空隨即發(fā)生震耳欲聾的大爆炸,頃刻之間,巨大的蘑菇狀煙云及幾百根火柱迅速將廣島燒成火海,爆炸中心方圓6公里的建筑物全部摧毀,20萬人就此喪生。由于日方對此事件保持緘默,美軍轟炸機于3日后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6萬人再次被奪去生命。
就在長崎遭核爆的前一刻,也就是8月9日凌晨,在大雨如注中,剛從歐洲戰(zhàn)場歸來的百萬蘇聯紅軍未待休整,即越過中蘇邊境線進入“偽滿洲國”,盤踞于此十數年的日本關東軍被摧枯拉朽般一掃而空。由此,日本法西斯不僅輸掉了最后的賭注,而希望借助蘇聯調停從而體面結束戰(zhàn)爭的企圖也最終化為了泡影。
8月9日這一天無疑是日本法西斯最感漫長的一天,原子彈的強大威力,蘇聯紅軍的重擊,中國戰(zhàn)場的全面反攻,除極少數頑冥不化的軍國主義分子外,絕大多數日本人都對所謂“本土決戰(zhàn)”的前景感到絕望。就在當天晚上,日本裕仁天皇親自召開會議,但會議中軍方仍爭執(zhí)不下,首相鈴木只能請求天皇圣斷,最后,裕仁流著淚說:“……如再繼續(xù)戰(zhàn)爭,不僅日本趨于滅亡,全世界亦將陷于不幸。此時,只有忍受一切,結束戰(zhàn)爭!”
8月10日,日本政府分別電請瑞典、瑞士將投降之意轉達中、美、英、蘇四國,但投降照會發(fā)出后,一些不甘心失敗的戰(zhàn)爭狂人、死硬分子仍企圖奪走即將播出的天皇停戰(zhàn)詔書錄音盤,甚至不惜發(fā)動叛亂。當然,他們的企圖并沒有得逞。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在廣播中親自宣布無條件投降,驕橫一時的侵略者最終沮喪地放下武器,戰(zhàn)爭結束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