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山關,又名太平關,位于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拔1400余米,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關北10公里是桐梓縣城,關南50公里為遵義市城區(qū)。
婁山關關口地勢險要,四周崇山峻嶺,懸崖峭壁,群山中只有一條盤山公路通過,是川、黔兩省必經之道。
1935年1月初,中央紅軍北渡烏江攻占遵義后,紅軍先頭部隊乘勝向北追擊,1月9日在婁山關擊潰黔軍兩個團,進抵川黔毗鄰的桐梓、松坎、酒店埡一線。紅軍以大婁山脈為屏障,阻擊北犯之敵,保衛(wèi)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
遵義會議以后,紅軍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軍事路線指導下,采取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二渡赤水河,回師黔北,在此與黔軍王家烈部激戰(zhàn),敵我雙方展開了一場殊死的戰(zhàn)斗。
2月24日,紅軍先頭部隊在桐梓擊潰黔軍第四團后,重占桐梓縣城,揭開了遵義戰(zhàn)役的序幕。2月25日紅軍三軍團十三團向婁山關疾進,上午九時,在婁山關關北紅花園與黔軍第六團遭遇,敵且戰(zhàn)且退,占領關口要地,據險扼守,婁山關戰(zhàn)斗打響。
紅軍一、三軍團在彭德懷軍團長、楊尚昆政委前線統(tǒng)一指揮下,按照中央軍委的部署,采取正面仰攻、兩翼迂回的戰(zhàn)術奪取婁山關。
婁山關是遵義的天然屏障,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紅軍回師黔北打亂了蔣介石的部署,蔣介石命其部隊死守三天,待兵增援。
紅三軍團十三團發(fā)揚頑強拼搏的精神,派二營沿盤山公路隱蔽攻擊前進;另一、三營從南溪口出發(fā),搶奪婁山關制高點--點燈山,搶先占領山頂,控制有利地形。接著向敵人大尖山陣地發(fā)起攻擊,與敵反復爭奪,拉鋸5、6次,形成僵持局面。
當晚,紅三軍團十二團從桐梓縣城趕到南溪口增援。第二天拂曉,紅十二團接替十三團正面仰攻,展開正面奪關戰(zhàn)斗;堅守點燈山的紅十三團一、三營也由點燈山向敵人大尖山及馬鞍形陣地發(fā)起攻擊,兩面夾攻關口大、小尖山陣地。敵人不甘心,在薄霧的掩護下組織敢死隊反撲,企圖奪回失去的陣地,并拼死固守待援。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一團從桐梓經婁山關東側石炭關大迂回至板橋,擊潰援敵黔軍第十五團;紅三軍團十一團從紅花園大迂回至板橋,奪取黔敵杜肇華旅指揮所;紅三軍團十團也從西側小迂回至關南黑神廟,斷敵關口退路。戰(zhàn)斗至26日午后,在紅軍大、小迂回截斷后路,敵增援無望的情況下,關口上的敵人才撤出陣地,抄小路逃逸。紅軍終于奪取婁山關,徹底打破蔣介石企圖將紅軍壓迫至婁山關以北、長江以南狹窄地帶而消滅的美夢。
婁山關黔敵大部被擊潰,留下滿山遍野的尸體和遺棄的槍枝彈藥。紅軍揮戈南下,在高坪、董公寺一線,又擊潰黔敵三個團的阻擊。于2月27日晚,再占遵義城。28日紅軍又與從烏江南岸趕來增援的國民黨中央軍吳奇?zhèn)ゲ课迨艓?、九十三師激?zhàn)于紅花崗、老鴉山一線,殲其大部。敵人倉皇南逃,我軍乘勝直追,直到烏江北岸,勝利結束遵義戰(zhàn)役。
遵義戰(zhàn)役是紅軍長征以來取得的最大一次勝仗,殲滅和擊潰敵人兩個師又八個團,俘獲敵人兩千余人,槍支三千余支。遵義戰(zhàn)役的勝利是遵義會議改變錯誤軍事領導所取得的成果。
婁山關戰(zhàn)斗勝利結束后,毛澤東寫下了著名的《憶秦娥·婁山關》詞: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婁山關因此而彪炳史冊、名聞天下。
來源:遵義會址紀念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