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物質的豐富,人民意識的提高,伴之而來的是社會上個各種沖突矛盾日益提高,從全國范圍看,貴州甕安事件、云南孟連事件、甘肅隴南事件、深圳襲警等群體性事件有上升的勢頭,糧食安全、資源緊缺、能源危機牽動著人們的神經,南方凍災、汶川地震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正常生活。關注社會穩(wěn)定、遏制群體事件高發(fā)勢頭、保障國家安全和人民安居樂業(yè)刻不容緩。
然而群體性事件的源頭都是我們在和群眾打交道沒有處理好和群眾的關系,沒有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現(xiàn)在社會矛盾出現(xiàn)一個新的特點:有些是因為我們在和群眾打交道時沒有和群眾講清楚,缺乏必要的耐心,導致本來是為群眾辦好事得不到群眾的理解,產生了信任危機,久而久之積怨于民。還有一些是因為我們的工作人員在和群眾打交道時,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只是生硬的講政策、講法律、講后果,沒有考慮群眾的情感需求,傷害了群眾的感情。這些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沒有把群眾當成自己的家人,太冷漠,我們常常以管理者自居,高人一等的自傲,把群眾當成了被管理者,認為自己的決定都是正確的,忽視了群眾對公平的需求。
一切事物的核心都是“以人為本”,既然人是最重要的,那么我們在處理事情時就不能以簡單得對錯來劃分,我們必須考慮情感的因素。一件事情處理得好不好,最主要的是看群眾的感受,如果他們得到了尊重、公平、理解,那么金錢上的利益就顯得不是那么的重要了。所以我們在和群眾打交道時應該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關心、多學一些細心,心里裝著一桿秤,公平的處理問題,不傷害群眾的感情,以飽滿的熱情感染群眾,讓所有的矛盾都化解在人的情感中。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