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沂蒙莽莽蒼蒼,東南部坐落著古老的山東莒縣。近年來,一項“搶救”工作,讓一個默默無聞、幾近湮沒的群體浮出水面,這就是新中國成立前農村老黨員群體。莒縣人口百萬,最多時有新中國成立前老黨員13341人,目前健在的還有987人。其中抗戰(zhàn)期間入黨的有177人,他們平均年齡87.2歲,年紀最大的今年已經(jīng)103歲。
除卻泥土的湮埋,拂去歲月的塵土,隨著一張張發(fā)黃的入黨志愿書,一張張溝壑縱橫卻樂觀豁達的面容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一組組樸素老黨員的群像逐漸清晰起來。
“是黨的人,就要聽黨的話,跟黨走”
86歲的老太太還能當村支書,簡直不可思議!如果不是親眼見到,你很難相信,龍山鎮(zhèn)楊家溝村村支書盧翠秀,到現(xiàn)在還在領著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呢。
“是黨的人,就要聽黨的話!”盧翠秀口齒清晰地說。
盧翠秀是個“傳奇”。她17歲入黨,由于工作出色,很快就上了敵人的暗殺名單;55歲時,又被任命為村支書。當時這是個窮村爛村,山高土薄、地少水缺,誰聽了誰皺眉頭。她一干就是30年,群眾過上了好日子,她卻好幾次險些丟了命。
“俺娘干村支書,俺也‘搭’了進去。”盧翠秀年紀大了,目前跟兒子楊代國在縣城住,已經(jīng)退休的楊代國就成了老人的“專職司機”,每天到村里接送。“我們當兒女的都不愿意讓她再當這個村支書了,可是群眾都選她。”楊代國說。
這些農村老黨員,多數(shù)沒有文化,甚至不識字,當初對黨的理解也非常樸素。一旦入黨,就真心信黨不懷疑,對黨的信念始終如一。洛河鎮(zhèn)羅米莊一村老黨員趙亮昆,是莒縣第一黨支部——浮來山黨支部書記,先后將兩個兒子送入抗日隊伍,還把老家閑置的房屋全部捐獻給村集體。
他們大多數(shù)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更說不出豪言壯語,但不管是戰(zhàn)爭時期還是和平年代,他們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小店鎮(zhèn)山疃村老黨員薛貞翠,由于忙于村里事務,顧不上家,丈夫不理解,揚言她要是不退黨就離婚。薛貞翠斬釘截鐵地說:“就是跟你離婚,俺也絕對不會退黨。”后來丈夫終于想通了,轉而全力支持她的工作。
不變就是最好的忠誠,長久就是最好的檢驗。現(xiàn)實版的“潛伏”在不止一對夫妻之間上演。小店鎮(zhèn)盛家垛莊村老黨員盛佃忠、戴還秀夫妻,夏莊鎮(zhèn)北汀水村老黨員肖善有、田香廷夫妻結婚前分別在各自村里入黨,結婚后仍嚴格保守黨的秘密,彼此都不知道對方是黨員。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黨員身份公開,才知道實情。
夏莊鎮(zhèn)政協(xié)辦主任胡順娟介紹,戚家坡村87歲的孫振喜,是軍功章和紀念章掛滿前胸的老黨員,每次村里開黨員會,都提前半小時到,會上的材料都帶回家認真看。
從對組織的態(tài)度,也可看出這些老黨員的質樸情感。夏莊一村85歲老黨員趙西榮,每月4毛錢的黨費她都要拄著拐棍走20多分鐘,親手交到村委會,孩子要替她去交,但她執(zhí)意自己去。
“我是黨員,周圍的群眾都看著我”
莒縣青峰嶺水庫,庫容4.1億立方米。誰能想象,這么大的水庫,僅靠肩挑人扛小車推,1959年從動工到完工僅用了8個月時間,參與建設的老黨員達到1600多人。
老黨員曹建竹在大壩合龍時站在冷水里指揮,衣服和鞋子都凍在身上脫不下來,連續(xù)三天三夜沒合眼,直到暈倒在工地上。鄒茂英是“鋼鐵姑娘排”排長,她一車推四個簍子,一天最多時推60多車,一般的男同志都比不過她。
許多老黨員都有擔任村干部的經(jīng)歷,職位雖不高,許多事卻可以“自己說了算”。但老黨員們始終把手中的權力看作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堅持秉公用權。
陵陽鎮(zhèn)大埠堤村老黨員徐文高多年擔任村支書,曾經(jīng)先后有5個上大學、招工名額分到村里,這樣讓人夢寐以求的機會,他全部給了其他人,盡管自己的5個子女也符合條件。子女們埋怨說:“有個當村干部的爹真是吃虧。”
不僅公而忘私,還處處率先垂范。夏莊鎮(zhèn)北汀水村老黨員趙英武,2009年村里通街修路,他半新的房子正處在規(guī)劃的主街上,在沒有安置房的情況下,他帶頭拆掉了房子。為什么沒有房子住還要拆?“我是黨員,周圍的群眾都看著我。我要是不拆,不就成了絆腳石了嗎?”趙英武說。
“依著老子的身份安排工作,沾老子的光是不光榮的。”當家里人讓碁山鎮(zhèn)三莊村老黨員吳正范找上級照顧一下孩子時,他斷然拒絕了。
“對生活沒什么要求,我活了90多歲,比起犧牲的戰(zhàn)友,多享了多少年的福!”
“找什么?現(xiàn)在有待遇了就找,那算什么?我們能從戰(zhàn)場上活著回來,已是萬幸了。”
“日子好得沒法說,天天像過年似的。”
采訪中,每每聽到這樣的話語從這些讓人尊敬的老人嘴里說出來,淚水常常模糊了雙眼。
沂蒙山區(qū)農村有一種植物叫巴根草,特別耐澇耐旱、耐熱耐寒,即便是上面的莖葉沒了,根還緊緊地“巴”著土地。“新中國成立前入黨的老黨員就是這樣的巴根草,這就是他們的本色,新時期更需要傳承這種本色。”莒縣縣委書記劉守亮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