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廣大黨員干部經受著深刻的精神洗禮,諸多作風之垢行為之弊被“掃地出門”,“為民務實清廉”的新風泛起“漣漪效應”。但是,廣大民眾在拍手稱好的同時亦不無擔憂:改進作風會否“一陣風”,風過一切又回到原點?為此,習近平總書記為作風的長久之善指明了實現(xiàn)路徑:“要建立健全促進黨員、干部堅持為民務實清廉的長效機制”,“要經常抓、見常態(tài),深入抓、見實效,持久抓、見長效”。依循總書記要求,湘陰縣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中,針對作風問題存在的反復性和頑固性,建立健全促進黨員、干部堅持為民務實清廉的長效機制,生動地詮釋了作風之優(yōu)固于機制之善。
政貴有恒,治須有常。改作風要看一時之變,更要求常長之態(tài)。“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來得猛、去得快”,風過一切照舊,不僅會導致“新的形式主義”,而且會涼了人心、傷了民心。眾所周知,不良作風具有頑固性反復性,抓一抓有好轉,松一松就反彈,希冀“畢其功于一役”,無異于癡人說夢。從根本上走出好作風“改回來又退回去”的怪圈,需要經常抓、深入抓、持久抓,不斷提高作風建設的科學化水平。
作風建設的科學性從哪里來?機制!須知單憑活動式改作風,缺乏機制保障,即便天天高喊,也難免不流于形式,淪為“一陣風”。機制具有穩(wěn)定性、長期性,才是內在保障。機制之善,源于其設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這就需要根據實踐發(fā)展,不斷量化標準、細化規(guī)定,將機制有機、有效、有力地融入日常工作,做到“四風”出現(xiàn)到哪里,機制就完善到哪里,讓“只說不做”沒有借口,讓“尋找對策”沒有空間。
千招萬招,不能落實就是虛招;千條萬條,不去落實就是“白條”。作風建設機制好不好,具體也還要看能不能得到落實。推動機制的有效“落地”,保持硬約束的威懾力,當是機制設計的題中之義。面對落實機制不力的行為,不搞“下不為例”的寬大處理,不搞“網開一面”的法外施恩,而是堅決做到一查到底、從嚴處理,才能打消一些人“熬過這陣子”的念頭,對機制產生敬畏心,從而回到“為民務實清廉”的正確軌道上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