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歷史,是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紀念偉人,是要把偉人的開創(chuàng)化為后人的接力。
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講過一句話:“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 32年后的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用了幾乎與鄧小平當年一模一樣的話:“中國的事情必須按照中國的特點、中國的實際來辦,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正確之道。” 這兩番話指向的都是對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定性。鄧小平當年的定性是他經常說的一句話“走自己的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則進一步明確為“關鍵是道路、理論、制度的獨立”。因為自己的路必然是獨立的路。
為什么兩位領導人講到“走自己的道路”都表現(xiàn)得如此“要頑固一些”、“一個字都不能動”(皆為鄧小平語)呢?因為他們講的都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問題,在原則方面模糊不得,在立場方面動搖不得。
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不能、不會、也沒有照抄照搬別人的道路、別人的理論和別人的制度。一直以來,總有人把中國的改革開放說成是照抄西方,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看成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補課。這個心結不解,無論復興還是自信都將是空話一句。誠然,我們搞改革開放是要向西方學習很多東西并且拿來很多東西,但這學習也好、拿來也罷,是為了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而不是在拿來中喪失自我;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有很多做法與樣態(tài)可能與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西方“似曾相識”,但所有這一切是為了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成熟社會主義跨越必須的物質準備,而不是“此中好不思蜀”。我們?yōu)槭裁茨茏龅?“拿來”中以我為主,“相似”中大相徑庭,就是源于道路、理論、制度的獨立;我們?yōu)槭裁茨鼙S形覀兊膰鴻?,我們的國格,我們的民族自尊心,我們的民族獨立,關鍵是道路、理論、制度的獨立。
何謂“獨立”,就是源于自己、屬于自己、為了自己的一種精神品格。我們的道路是實現(xiàn)自己主張的道路,我們的理論是闡述自己主張的理論,我們的制度是保障自己主張的制度,因而我們的道路、理論、制度是獨立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很重視在全社會確立起“三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但是我們也很清楚自信不能想當然,自信要有堅實的實踐基礎和精神品格。實踐基礎就是三十余年來中國社會舉世矚目發(fā)展的成就,精神品格則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道路、理論、制度的獨立及其背后的“精神獨立性”。
把鄧小平“走自己的路”具體化為今日中國改革發(fā)展、治國理政大方略,才是對鄧小平最好的紀念。那么我們可以欣慰地說,今日的中國共產黨人做到了。從“三個自信”到“三個獨立”,中國社會在“走自己的路”方面不僅更加自信,也更加自覺、更加堅定了。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