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農村社會的各個方面也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其中村民自治與基層政權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國家一直很關注農村的發(fā)展,三農問題更是成為黨和國家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眾所周知,黨和國家貫徹的政策都需要具體的落實。在農村,這項具體的落實工作就是由基層政權來實現。因此,農村發(fā)展的好壞,與基礎政權的施政能力有直接關系。然而,隨著我國基層民主政治的推進,在農村又建立了村民自治組織,以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發(fā)展的目標,這與農村基層政權在管理職能上發(fā)生重疊和沖突。在目前和今后,只有協調好兩者的關系,才能有效地管理農村,實現農村地區(qū)的社會和諧。
我國對村民自治的研究比較晚,迄今為止,國內還沒有比較權威的定義。總的來說,村民自治的概念可以歸納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形式及其運行方式,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方式、方法、程序的總和,是人民直接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一種方式,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一個重要方面。”
基層政權是國家政權的一部分,它是相對于中央政權、中層政權而言的,這一級政權在國家政權結構中處于基層也就是說最低一層的位置。我國的基層政權包括農村基層政權和城市基層政權兩部分。本文涉及到的農村基層政權即指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這一級的政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