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立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要大力培育倡導誠信、鼓勵誠信的社會環(huán)境,也要自覺提升信奉誠信、堅守誠信的道德信仰。“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的童真年代不會撒謊、不會欺詐,只是在與社會環(huán)境交往的過程中,出于保護自己或謀取利益的需要,而逐步不講誠實、不守信用,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因此,堅守誠信、推廣誠信,一直是人類社會的價值追求和道德規(guī)范。
宗教依靠圣諭、律令、戒規(guī)來約束虛假的言行?;浇虒掏降慕陶d,既有對誠信的要求,也有對欺詐的警告。如“耶和華所憎惡的,有撒謊的舌、圖謀惡計的心,吐謊言的假見證等”。佛教的戒規(guī)要求不妄語,句句實言,誠實待人。伊斯蘭教強調秉公作證,不要順從私欲,以致偏私??梢哉f,宗教信仰是維系誠信行為的精神激勵。
價值觀依靠道德的力量約束人的思想和行為。道德律令也可為成為一種道德理想和道德信仰,成為人的生命追求和倫理命令,如同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所說的,對心中道德律令“時時在翻新、有加無已的贊嘆和敬畏”。遵守道德規(guī)范不僅僅是出自利害得失的考量,而是總體上基于一種虔誠的道德自覺。這樣,恪守誠信既是一種交往理性,把獲得眾人的信任作為一種社會資本;更是一種信仰理性,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都能夠抵得住各種誘惑,經得起各種考驗,“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
讓誠信成為信仰,就要在即使一時吃虧、一時孤立的情況下仍然堅守誠信不改其道。在市場中,存在著“劣幣驅逐良幣”、“假貨驅逐真貨”的不良現(xiàn)象。不足成色或重量的劣幣在市場上流通,就會使足色足量的良幣退出市場。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存在著老實人吃虧的現(xiàn)象。只有信仰才能教人不計得失,寧肯吃盡苦頭,也不弄虛作假,不越雷池半步。利益規(guī)律和誠信原則之間,容易發(fā)生沖突。當講誠信就不能得到眼前利益的時候,的確會有人在利益的誘惑之下,拋棄誠信原則,唯利是圖。這時更要堅信人間正道,“名利誠可貴,誠信價更高”。
前些年,美國《時代》周刊的年度人物授予了3位女性。《時代》周刊強調,這3位女性之所以當選,是因為在近年來的誠信危機中,她們本可以選擇一言不發(fā)而明哲保身,但她們寧愿冒著丟掉飯碗的危險將事實真相和盤端出,讓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安龍公司、世通公司的丑聞得以公之于眾。《時代》周刊用兩句名言闡釋了她們行為的正當,一句是馬丁·路德·金所說的:“我們的生命終止于我們對緊要事物沉默之時”;一句是美國電影《人民公敵》中的臺詞:“社會就像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準備掌舵。”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