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變官為公仆的意識,不能老想著自己是一個官,老想著搞特殊化,而要把自己融入群眾中,給群眾搞好服務(wù),像普通百姓一樣工作生活。”省委書記趙正永在延安市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匯報會上對黨員干部諄諄告誡。
一些黨員干部當(dāng)官久了,身上自有一種“外衣”,臉上有官相,開口有官腔,身上有官架,舉手投足有官威,坐在辦公室里是官,走到老百姓中間還是官,在下級下屬面前擺著官譜,聽著“蜜糖”一樣順耳話,在老百姓面前也端著官勢,聽著老百姓的“官方”話,長此以往,彼此“心墻”相隔。“心墻”相隔,就會霧里看花,社情民意吃不透,民心民愿摸不清,民生民情搞不懂,調(diào)查研究必然不實,謀事創(chuàng)業(yè)必然脫離實際。
官氣重,官威嚴(yán),則是“四風(fēng)”的具體表現(xiàn),工作上,熱衷造聲勢求政績,口號叫得響,工程做得靚,一派熱鬧繁盛,實際是虛張聲勢,脫離實際,不重實效;生活上,喜歡講排場比闊氣,享受前呼后擁,沉迷聲色犬馬,實際是生活奢靡,搞特殊化,以“官老爺”自居。久而久之,魚離開水,血不聯(lián)肉,必然會失去民心,會對黨的事業(yè)造成巨大損害。
擺脫官氣,去掉官威,就要有變官為公仆的意識,走進百姓家里吃吃農(nóng)家飯,品味生活的酸辣;下到農(nóng)家田里干干農(nóng)家活,體味勞動的艱辛;坐到鄰家沙發(fā)里拉拉家常,感悟家事的困窘……這比前呼后擁下基層能目睹到更真實的生活,耳聞到更真實的訴求,更能觸及問題的“死角”。如此,工作上就會以百姓之心體察百姓之憂、之需、之求,謀事就會以百姓之憂、之需、之求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工作的成效也會以百姓之樂、之富、之足來檢驗,實實在在為群眾搞服務(wù),為群眾去擔(dān)當(dāng),為群眾謀福利。
有變官為公仆的意識,就是要像焦裕祿一樣,在日常生活中,“他拉著俺的手,眼里有淚”、“我是您的兒子”;在與群眾打交道時,“我們應(yīng)該到群眾中去,解決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日常工作中,“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沿著河,背著饃,渴不著,餓不著”;在困難挫折面前,“拼上老命大干一場,決心改變蘭考面貌”、“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在各色誘惑面前,“一律不準(zhǔn)送戲票”,“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
有變官為公仆的意識,就是像焦裕祿一樣做人民的好公仆,我們的隊伍就會“只見公仆不見官”。你不把自己當(dāng)官了,群眾就會對你敞心扉,“心墻”消除了,血肉之情濃厚了,中國力量凝聚起來,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中國夢一定會實現(xiàn)!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