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這拍來拍去有什么意思啊,你們這是形式主義”、“怎么不是形式主義,我看就是”誰也沒想到我這個人物的拍攝會從這樣的一段對話中開始,王景義老人正是我的拍攝對象,按照輩分來說,也應(yīng)該是我爺爺輩的人了。老爺子今年76歲,身體特別好,干任何事情都特別麻利,在拍攝中他的這種麻利也給我造成了不小麻煩,我們的機位還沒有架好,王爺爺就把手頭上的活都做完了,我一次又一次勸說王爺爺慢點兒,再慢點兒,可是老人始終無法理解,終于把王爺爺惹急了,這就成了我們開篇的對話。隨著拍攝的深入我們發(fā)現(xiàn),王景義是個特別有條理的人,他每天都會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慢慢當(dāng)當(dāng),因為他老伴兒的身體不是很好,所以他上午的時間幾乎全部用來陪老伴兒和處理家務(wù),下午和晚上的時間幾乎就全部用來閱讀報紙和制作“清風(fēng)文苑”。如果沒有麻利的身手,這些任務(wù)也許就根本沒法完成。為了能多抓取一些內(nèi)容,我們甚至用了兩臺機器來盡可能的多捕捉一些老人制作板報時的細節(jié)。
也許正是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會有一種獨特情懷,對國家,對小家的一種責(zé)任感。
到6月份王景義和他的櫥窗就已經(jīng)到100期了,他告訴我到時候他希望組織召開一個研討會,讓更多的人知道他的櫥窗,也把這種制作板報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
也許正是這種質(zhì)樸的情懷和對社會的責(zé)任感正是這個老人九年里的動力,也是他用實際行動來告訴我們他的中國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