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站外初見竇一欣,讓我覺得眼前這個50歲的中年人有著20歲的心態(tài)。前往“靜語者家園”的路途中,他給我介紹了自閉癥孩子們的狀態(tài),為這些孩子付出了能付出的一切,他很快樂。
推開“靜語者家園”校門的時候,墻壁上是未完成的漫畫,旁邊擺放著一些運動器材,這些都是竇校長從家里搬來的,平時讓孩子們用這些器材鍛煉身體。一間教室里有兩個十幾歲的孩子正在專注的畫畫,看上去和正常人沒有任何區(qū)別。當時我有些疑惑的問竇校長,“他們就是......。”,竇校長微笑著點點頭,“是不是和你想象中的不太一樣?他們平時這就是這樣的。”
通過一段時間的采訪,我發(fā)現(xiàn)竇校長完全沉浸在幫助孩子們的快樂之中,他能夠理解和發(fā)現(xiàn)每個自閉癥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獨特氣質(zhì)。竇校長和我最初拍攝的想法一樣,不想向社會只展示這些孩子們的可憐,讓觀眾看到他們就產(chǎn)生憐憫。
在拍攝過程中我認識了阿萌、鵬飛、小龍等等,他們只會用簡單、直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竇校長在一起學習、工作、生活,他們很快樂。只展現(xiàn)孩子們的簡單、快樂能感染別人嗎?能讓觀眾對自閉癥患者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么?我總覺得還不夠。
帶著困惑我被竇校長帶進了孩子們做熱傳印的工作間。自閉癥患者很難專注地做一件不感興趣的事,但對有興趣的事,他們卻能異于常人的專注。竇校長看到了后者,他堅定的認為,大多數(shù)自閉癥孩子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于是,他開設(shè)機構(gòu)來培訓孩子們的工作技能,教會他們能在社會獨立生存的能力,這樣將來他們也能像常人一樣,有一份屬于自己的工作,靠自己的付出養(yǎng)活自己,這也是家長們和社會所迫切需要的。竇校長在用這種方式,給自閉癥孩子帶來自信與尊嚴,給家長們更多的希望。
采訪到這我的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整部片子缺少的關(guān)鍵點也找到了,我想本片的特別之處就在于,竇一欣找到了一條讓自閉癥孩子帶著工作技能回歸社會的道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