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趙喜昌在部隊訓練游泳的留念;下圖:趙喜昌和志愿者救撈隊的隊員們的合影(拼版資料照片)。
3月1日,趙喜昌(左)和救撈隊隊員馬迎濤一起整理老趙親手編織的救撈網(wǎng)。2011年,馬迎濤曾因感情問題在惠州東江大橋跳江自殺,被趙喜昌救起后,2013年加入了老趙的救撈隊。 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3月1日,趙喜昌在惠州東江邊的小鐵皮房里整理工具。這座鐵皮房里存放著老趙的救撈工具。 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這是趙喜昌的筆記本,首頁是他寫給自己的話(3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家住廣東惠州的趙喜昌不顧自身傷殘,從2008年開始,帶領惠州志愿者救撈隊救起落水者30多人,打撈尸體160多具,分文不取,感動了很多市民。生于1955年的趙喜昌曾經是一名工程兵,服役期間受工傷導致脊椎變形,定為5級傷殘。2004年,他來到惠州的女兒家里生活,因為城市靠水,他經常目睹江上挾尸要價、索價救人的事件。“很氣憤,就想到自己從小在江邊長大,水性好,要搞一個無償?shù)木葥脐牎?rdquo;老趙下定主意。
2008年,老趙成立志愿者救撈隊,自掏腰包,發(fā)明工具,參與救撈,經常一連工作十幾小時。一度有人覺得他晦氣,不愿與他接觸,而老趙始終默默承受著委屈,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奉獻,就像他在《救撈記錄本》第一頁寫給自己的話:“人生自有自追求,何管他人諷與傷。”。 6年來,老趙的堅持逐漸得到了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一名被他救過的跳水輕生者后來還加入了救撈隊,幫助別人。 新華社發(f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