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空氣“助力”下,藍天白云終于回歸?;赝^去一周,包括北京在內的我國中東部數(shù)十個城市遭遇嚴重霧霾,長時間被籠罩于茫?;疑小2痪们?,南方也有多個城市中了“霾”伏??諝庵匚廴咎鞖忸l頻造訪,引人憂思。
空氣質量如何,關乎城市形象和發(fā)展,關乎百姓身心健康。近年來,霧霾從小打小鬧到頻頻“爆表”,從局部顯現(xiàn)到連接成片,逐漸成為盤踞人們心頭之“痛”,成為許多城市治理的痼疾頑癥。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我國目前面臨的大氣污染問題,規(guī)模和復雜程度都是空前的。嚴峻形勢表明,將“天朗氣清”寄希望于刮風下雨不是長久之計,光喊口號、說段子、發(fā)牢騷也不會有多大意義。要沖出十面“霾伏”,消除“心肺之患”,我們必須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要有起而立行的決心,加大污染治理的力度,實實在在祭出重拳,打好這場攻堅戰(zhàn)。
重拳打向哪兒?這是一個首先要回答的問題。然而對于污染主因,當前社會上、學術界卻未有權威定論,各種猜測和質疑很多。燒煤與燒天然氣對污染到底有多大影響,機動車尾氣是PM2.5的貢獻大戶還是可忽略的4%等等,眾說紛紜,讓人莫衷一是。底數(shù)不清、機理不明,儼然已成制約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瓶頸。科學認識不透徹,驅散霧霾工作就少了著力點??雌饋硭坪蹯F霾成因比比皆是,細究起來卻好像哪個都說不透徹。如此治理,難免淪為眉毛胡子一把抓,渾渾噩噩難見成效。
找準癥結,方能開對藥方。從目前各家的說法來看,霧霾成因確實復雜,PM2.5來源呈現(xiàn)出多樣性和多變性。但越是這樣,越需要我們拿出科學的態(tài)度,認真研究予以辨別,找到可靠治理依據(jù)。只有在認識上更清晰、更準確了,才可能制定出針對性的措施,建立起科學管理技術體系,實現(xiàn)環(huán)境空氣質量持續(xù)改善。只有抓準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準突破口,做到事倍功半?,F(xiàn)在看來,當前環(huán)保部門著手在做的污染源解析,正是破解霧霾困局的關鍵一步。
霧霾洶洶,沒人能獨善其身,也沒人有理由袖手旁觀。在尋找霧霾“元兇”的同時,也需要我們擔起各自的責任。水滴石穿、聚沙成塔,也許每個人的“貢獻”微小,但如果你不注意、我不在乎,誰都不愿約束自己,環(huán)境肯定好不了。反之,如果每個人都行動起來,踐行綠色出行、低碳生活,就會匯聚起改變的巨大能量。健康呼吸、保衛(wèi)藍天,我們還要重視、重視、再重視,努力、努力、再努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