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我國相關法律,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的,就是行賄罪。在經(jīng)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guī)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或者違反國家規(guī)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xù)費的,以行賄論處。河南數(shù)千官員上交的7200萬,說得客氣一點是“禮金”,說得不客氣就是“行賄金”,官員將收來的“禮金”上交了,行賄的人和受賄的人都相安無事了,這是不是對犯罪行為的寬容?
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權才能贏得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在中紀委二次全會上指出:堅定不移懲治腐敗,是我們黨有力量的表現(xiàn),也是全黨同志和廣大群眾的共同愿望。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jiān)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倳浀倪@番話,表達了我們黨堅定不移反腐敗的決心。
的確,反腐敗就是要“零容忍”。當前,無論是法律層面,還是實際操作層面,對行賄罪者的懲戒都失之于寬。2013年2月,最高檢公布實施《關于行賄犯罪檔案查詢工作的規(guī)定》,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yè),只要被法院判決行賄罪成立,這個污點通常會在10年的查詢期限內(nèi)影響其信用。遺憾的是,去年1-10月,最高檢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管理中心受理的查詢對象共198人,只有1人有行賄行為記錄,未發(fā)現(xiàn)有行賄犯罪記錄。
1人有行賄行為,未發(fā)現(xiàn)行賄犯罪記錄。看似矛盾的結論,反映出對行賄罪認識上的現(xiàn)實分歧。俗話說:棒不打送禮的。事實上,法律對行賄者網(wǎng)開一面,顯然不利于預防和懲治腐敗。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對行賄者和受賄者都實施懲戒,直至繩之以法,不搞下不為例,無疑是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
官員上繳七千萬禮金為何難贏掌聲
在舉國上下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的大背景下,河南省領導干部主動上交禮金、有價證券、支付憑證7000余萬元,本是一條正面新聞,說明中央禁令已經(jīng)發(fā)揮了一定的威懾作用。但是,網(wǎng)友們對這條正面新聞并不買賬。這顯然不是紀檢部門與上交禮金的領導干部愿意看到的。但是,換個角度看,網(wǎng)友的質疑也不無道理。想想也是,一個數(shù)千萬人口的大省,那么多公務人員才有數(shù)千名領導上交7000多萬元禮金,不如一個貪官的犯罪所得,或許只具有象征意義,并沒有觸及到禮金問題的根本。
不僅河南官員主動上繳禮金被質疑,像昆明各級官員主動上繳禮金逾114萬元、新疆阿勒泰廉政賬戶收到上繳款近百萬元、廣東國企領導上繳紅包151萬元等事件,都曾引起了爭議,作秀說、冰山一角說、拿大錢繳小錢說等評價意見層出不窮。
領導干部主動上交禮金的積極意義無疑不能否認,但是網(wǎng)友的質疑也非空穴來風。從近來媒體曝光的一些領導干部的貪污、受賄案來看,一人涉案金額動輒百萬、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案件并不在少數(shù)。這樣看來,公眾產(chǎn)生這樣的質疑并不難理解。透過公眾對領導干部上交禮金的不信任態(tài)度,也可以看出當前廉政建設與公眾預期還有較大距離,反腐任務還十分艱巨。
我們應該看到,在上交禮金的領導干部中,或許有人收受禮金數(shù)額遠遠超出了上交款項。除了主動上交者外,我們也不能排除心存僥幸,沒有上交或者沒有全額上交禮金的領導干部。領導干部到底收了多少禮金,根本是一筆糊涂賬。盡管中央三令五申,最近新華社仍有消息說,有的領導干部子女依然收受萬元紅包,對“實權領導還要意思一下”。筆者當然期待,有關部門對那些頂風收受禮金的干部一查到底,凈化官場環(huán)境,消除公眾懷疑空間。
但是,透過禮金問題,我們更應該思考這樣的問題。那就是,為何那么多人頂風向官員送禮金,領導干部為何敢收禮金?從理論上講,在法治不斷健全、中央不斷出臺禁令的當下,領導干部權力尋租的空間也越來越小。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體制轉型、物欲橫流的時代,領導干部面臨的誘惑依然很大,由于相關權力監(jiān)督與問責機制沒有同步跟進,因領導決策失誤、徇私枉法、中飽私囊、吃拿卡要,導致國家、人民利益受損,國有資產(chǎn)流失的教訓并不少見。
更為重要的是,有關方面要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框架內(nèi),完善領導干部及其配偶子女財產(chǎn)公示制度,亮出領導干部的真實家底。對于瞞報家產(chǎn)者啟動問責與司法程序,把對領導干部的權力監(jiān)督從內(nèi)部監(jiān)督向外部監(jiān)督推進。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遏制官場禮金痼疾,逐步消除公眾對領導干部貪腐行為的懷疑心態(tài)。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