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作為中國第一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不僅意味著合家團(tuán)圓,走親訪友,更飽含著濃濃的地方美食文化韻味。近年來,由媒體征集或網(wǎng)友自發(fā)曬出的各地年貨琳瑯滿目,散發(fā)著濃郁的家鄉(xiāng)年味兒,下面就來盤點一下各地最具特色的春節(jié)美食,一品“舌尖上的春節(jié)”。
山西特色臘八粥香甜溫馨
一位來自山西的網(wǎng)友感慨對家鄉(xiāng)春節(jié)最溫馨的回憶“就是那一碗香甜溫馨的臘八粥”。這位網(wǎng)友說,臨近臘八,奶奶就對住在家里的姐姐念叨:吃了臘八粥,就往婆家溜。意思是:吃了臘八粥,年關(guān)就到了,姐姐要回家過年了。家鄉(xiāng)的臘八粥里至少要放上花生、芝麻、核桃、大棗等八樣“寶貝”,還有像貓耳朵一樣的面疙瘩,最后再澆上油爆蔥花,清香四溢。“聞著臘八粥的香味兒,我便比平日起床快了許多,當(dāng)然,吃一碗肯定不行,哪次都要吃他個肚子圓圓,直到吃不下去為止。”
山東煙臺“刺猬”饃饃摸了不犯困
山東煙臺的網(wǎng)友分享了每年春節(jié)媽媽最愛蒸的“刺猬”形狀的饃饃。“刺猬”饃饃做得栩栩如生,先用面做身,黑豆做眼睛,再用剪刀把身上的刺一刀刀剪出來。每年除夕,蒸好的“刺猬”饃饃就會被放到窗臺上,“大年初一的凌晨睡醒了覺,媽媽總要讓我摸一下它,說這樣一年不犯困不犯懶”。除了“刺猬”饃饃,還有豬頭、金魚、圣蟲等多種花式餑餑深受家鄉(xiāng)小孩喜愛,這些饃饃不但好吃,還有獨特寓意:“豬頭”饃饃蒸完了要放在灶臺上,“金魚”饃饃放在水缸上,而“圣蟲”饃饃則要放在面缸上,用于保佑自己掌管的一方廚房重地,來年能風(fēng)調(diào)雨順、大豐收!
江南手工打糍粑溫香滿懷
來自江南的網(wǎng)友回憶起兒時春節(jié)家家戶戶打糍粑的場景,記憶猶新:每戶人家都要做三五十斤糯米,用木桶蒸籠蒸好后,三五個精壯的男人扎起高高的袖子,“一二嗨”地用木頭錘子捶打糯米飯,婦女們則站在一邊等著把打至粘軟的糯米團(tuán)做成一個個大小同等的圓形糍粑,再用品紅點上一朵小小的紅梅花,圖個喜慶吉利。“男人們?nèi)缤粋€一個武士,把捶打好的糯米大喊一聲‘來了!’嚇得女人們趕忙退開,打好的糯米團(tuán)熱騰騰的冒著熱氣,貪嘴的婦女扯下一小團(tuán)放進(jìn)嘴巴,禁不住的說:‘好香!’”糍粑做好晾曬好后,就放到水缸里浸著。糍粑的吃法多種多樣,可以放到火上烤軟后包白糖、紅糖或者辣椒醬吃,可以放到油鍋里煎著吃,還有人喜歡把糍粑用手扳成四塊,煮甜酒吃,有養(yǎng)胃養(yǎng)顏的神奇功效。網(wǎng)友感嘆如今過年買到的糍粑都是機(jī)器榨出來的,失去了糯米原始的香甜滋味,只有記憶里的糍粑粗糙卻美味,溫香滿懷。
江西廣昌年貨“三絕”都是肉
有江西廣昌的網(wǎng)友曬出了當(dāng)?shù)氐哪曦?ldquo;三絕”:捶魚、紅薯肉丸仔、刀劈魚丸,其中,捶魚是臘月里將鮮魚宰殺,剔骨剁肉,和粉,成餅,手拍千百次,成餅狀,蒸后刀切,曬干;紅薯肉丸仔,是以肥瘦肉、紅薯粉入臼中,搗成泥,調(diào)羹刮成丸,入甑蒸;刀劈魚丸,不過是魚肉做的丸子,切成形,以刀刮,落湯,一面光,爽滑勁彈。
福州年夜飯“沒有魚丸不成席”
年糕諧音“年高”,在福州人的年夜飯餐桌上有著無法替代的地位。太平燕也是福州年貨一大特色,太平燕和北方的餛飩形似,是用肉燕加鴨蛋烹調(diào)而成,由于福州話“蛋”叫“卵”,鴨卵諧音“壓亂”,因而有平安之意。“沒有魚丸不成席”,福州人偏愛魚丸,而魚丸也是外地人最熟悉的福州地方小吃。在年夜飯接近尾聲時,端上來的“壓軸”菜通常都是芋泥,芋泥香郁甜潤,細(xì)膩可口,是當(dāng)?shù)氐膫鹘y(tǒng)甜食之一。新年的第一個早晨,福州人必不可少的早餐是“太平面”,在燒開的雞湯或豬腳湯中,泡入福州特產(chǎn)線面,再加上兩個鴨蛋,鮮亮美滿。一碗太平面下肚,預(yù)示著一整年老人長壽、家宅平安。
蘇州糟烏青魚一魚多吃
“烏青”是青魚的一種,其脊背是黑的,肉質(zhì)細(xì)嫩,江浙一帶將它作為年貨中最重要一種。一條10斤重的烏青魚,除可選魚段香糟外,各部位都有不同用處:脊背上最好的肉用來溜出雪白滑潤的魚片,其次細(xì)細(xì)剔去魚刺,剁成肉茸,加水?dāng)嚢枳鐾瑯友┌讒赡鄣聂~圓。魚頭和魚尾也可以分別做成美食,剩余部分還可用來炸魚排或做爆魚。最后剔剩下的一副魚架,還可用于熬制年夜飯上的暖鍋湯。
浙江余姚鰻鲞鮮美非凡
過年風(fēng)鰻鲞是余姚人的傳統(tǒng)習(xí)俗,每年冬至,是風(fēng)干鰻鲞的好時機(jī)。因為鰻鲞是靠風(fēng)吹干的,所以叫“風(fēng)鰻鲞”。在春節(jié)家宴上,鰻鲞這道冷盤是必不可少的。大火蒸熟,趁熱剔骨撕成小條,放入米醋,則是佐酒的佳肴,越嚼越香。但作為下飯菜,用鰻鲞焐肉則更會令人引起饞欲。鰻鲞還有另一種制法叫鰻筒。將新鮮海鰻剖肚洗凈,倒入高度白酒,把鹽均勻地撒在鰻肚里,在鰻背上再擦些鹽,然后用棉線將鰻肚扎起來,以防鹽粒外漏。放置一天后,掛在朝北的外墻上,任憑西北風(fēng)吹干。喜歡吃干硬一點,可掛七、八天,反之,掛四、五天也可。食用時,切一段清蒸,咸淡適中,清爽鮮嫩,那種香味無可替代。
川西“橄欖肉”果肉點綴生猛
川西年貨“橄欖肉”,并非想象中以橄欖燒肉或以橄欖枝烤肉,原料竟是剛殺年豬包裹心膜,繞心臟而流的那剛好一碗還溫?zé)岬孽r血,和著脊背上最瘦嫩那塊肉切成的肉丁,最后用綠色的橄欖末點綴這道冷酷生猛的肉菜。
貴州侗家“牛癟”匪夷所思
貴州侗家的特色年貨是“牛癟”,這道菜的制作過程近乎殘忍。在臨時性給牛喂食名貴草藥、鮮草后,將其宰殺,立即取出胃里尚未完全消化的這些中草藥,用高壓鍋高溫煮沸,再用絲瓜多次去渣,最后變成一杯熱騰騰的綠汁。實在是匪夷所思之吃。
江蘇靖江“金銀肝”討好彩頭
所謂“金銀”,原本“金”指豬肝本身,“銀”是肥肉,叫它“金銀”,無非是過年討個口彩。“金銀肝”在江蘇靖江有名,豬肝用酒、醬油、白糖腌制后,在炭火上烤干,再用刀挖空,填入肥肉塊,扣以繩子,慢火烘烤而成。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