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在中國共產(chǎn)黨許多重要而經(jīng)典的文獻中,都能看到這句話。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只開了5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其實是一場學習會,是對此前開了一個多月、3天前才結(jié)束的中央工作會議的精神進行討論和學習?;蛘哒f,也是一個儀式,一個向黨內(nèi)外、國內(nèi)外宣布中央工作會議所做決策的儀式?;仡櫴粚萌腥珪@個改革起點,要從1978年的中央工作會議講起。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對這次中央工作會議也極度重視,一向很少寫提綱的他罕見地為此次會議撰寫提綱,內(nèi)含八項要點,用以在會議閉幕時進行講話。
1978年,鄧小平(右)和陳云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上。
鄧小平為中央工作會議撰寫的提綱
當時,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剛剛結(jié)束對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訪問,回到北京。他沒有趕上會議開幕,原本準備在閉幕時發(fā)表講話,主要談工作重心的轉(zhuǎn)移問題。沒想到,回國后短短幾天,會議形勢大變,他找來了中央組織部部長胡耀邦和國務院研究室的于光遠,決定重新起草講話稿。
12月2日,胡耀邦和于光遠一起到了鄧小平家里,鄧小平說:“想了一下,不準備長稿子。”一向很少寫提綱的鄧小平拿出一沓16開的紙,用鉛筆寫了一份提綱,8條要點,1600字,寫了3頁,交給于光遠。
提綱中的第一條是對會議的評價。鄧小平的意思是:“這次會議了不起,五七年(1957年)以后沒有,五七年以前有,延安(時期)有。這個風氣要傳下去,(這是)很好的黨的生活、黨的作風,既有利于安定團結(jié),(又有利于)防止思想僵化,實在可喜。”
第二條是“解放思想,開動機器”。據(jù)于光遠生前回憶,“他告訴我們寫這個問題時要‘講點理論的重要’。這個(真理標準問題的)爭論很好,越看越好,越看越是政治問題,是國家前途命運問題。”
第三條是發(fā)揚民主、加強法制。鄧小平說:“集中那么多年,現(xiàn)在是民主不夠,大家不敢講,心有余悸。發(fā)展經(jīng)濟,(要實行)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工廠工人監(jiān)督,農(nóng)村社員監(jiān)督。”“(自主權(quán)與國家計劃的)矛盾只能靠價值法則及供求關系來調(diào)整。否則不能自主。要靠質(zhì)量,質(zhì)量好會銷全國。不要怕亂,市場不會亂,承認市場的一定調(diào)節(jié)。”
第四條是向前看。“這個會議向后看,解決(了)一些問題,目的是為了向前看。解決遺留問題,要快,干凈利落,時間不要長。完全滿意不可能。”
第五條是克服官僚主義。“好的企業(yè)必須用先進的辦法管理。黨委領導好不好,看企業(yè)管得好不好,看利潤,看工人收入。城市如此,農(nóng)村也如此,各行各業(yè)也如此。”
第六條是允許一部分企業(yè)、地區(qū)、社員先好起來。“這是一個大政策。允許一部分先富起來,農(nóng)村5%(的人先富起來),到10%,再到20%,城市20%。干得好的,就影響左鄰右舍。”
第七條是加強責任制。“(要)搞幾‘定’:1.什么項目,2.從哪里引進,3.定在什么地方,4.定哪個人從談判到管理。可能六七‘定’,開單子。并頭進行,不耽誤時間?,F(xiàn)在打屁股打計委,有什么用?要打,打個人。國內(nèi)企業(yè)也要專人負責,專門機構(gòu)搞幾‘定’,請些專家,譬如榮毅仁就可以當專家。”
第八條是新措施新問題。鄧小平提出要搞人員核算標準。
從鄧小平家里回來,胡耀邦和于光遠找了國務院研究室的林澗青等人,趕緊起草,兩三天就寫好了,送給鄧小平審閱。鄧小平重申稿子不能長篇大論,語言要少些,干凈一些反倒明確。最終,8條改為4條,全文不到8000字,鄧小平自己想好了標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jié)一致向前看”。
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宣讀了這篇講話。這個講話并沒有提出新政策,鄧小平也承認:“在經(jīng)濟問題上,我是個外行,也講了一些話,都是從政治角度講的。比如說,中國的經(jīng)濟開放政策,這是我提出來的,但是如何搞開放,一些細節(jié),一些需要考慮的具體問題,我就懂得不多了。”但他首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顛覆了當時還很流行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觀念體系,整個黨、整個國家毅然決然地翻開了新篇章,他也由此成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時代》的作者傅高義說:“這也許是鄧小平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講話。”于光遠則認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的改革號角,就集中體現(xiàn)在這篇講話中。”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