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派出所長被轄區(qū)內(nèi)的四五個村委會聯(lián)名寫信并加蓋公章,要求將其調(diào)離,鬧成僵局。最后,這個所長真的如群眾所愿調(diào)走了,但該所長更高興,他不但換了個地方當所長,還加官晉爵,當上公安局黨委委員。
本來是一方群眾的“保護神”,卻讓那里的群眾當瘟神一樣送走,這其中一定發(fā)生過令群眾不答應的事情。原來群眾反映他,送上門的案子也給推出去,沒利不早起,對他有利的事就上心辦,對他沒利的事就不辦或研究研究,推著走,等好處。
這個所長的問題不是個案,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就事而言,明明該辦也能辦的事,卻被告知需要等一等,硬是要讓當事人求爺爺告奶奶,磨破嘴跑細腿;而明明不能辦也不該辦的事,只要有金錢鋪路有權(quán)力開道,萬事皆有轉(zhuǎn)機。就人而言,沒有摸過方向盤的人,不一定拿不到駕駛本;大家都知道那個人能力差、水平低,但有的領導就是要揪著頭發(fā)提拔他。
在《論語·為政》中,哀公向孔子提出“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孔子主張,選官和用人要從人民群眾的感受出發(fā),人民想要的就給予他們,人民厭惡的就不要強加于他們,要取悅于民,不能和老百姓戧著走,對著干。這也正是數(shù)千年來的用人為官之道。
果不其然,老百姓對那個異地做官的所長,依然不依不饒。村干部說,太不把豆包當干糧了;群眾說,這是給咱鬧難看哩耍威風哩。平常我們總是把黨的宗旨掛在嘴上,“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這里怎么就變成葉公好龍了呢?
也許提拔他的領導會說,因為他執(zhí)法得罪了群眾。但你只要公正無私無偏無瑕,得罪少數(shù)人的同時會贏得更多人的支持,這是個常理。任長霞也得罪過人,但擁護她的人總比反對她的人多。生活中我們常看到優(yōu)秀干部調(diào)離時群眾拉扯著不讓走或十里相送的場景。
沒有對人民群眾的敬重,沒有對民意的敬畏,何談人民公仆?何談為人民服務?在我們有些地方,由于用人導向存在著“一言堂”,導致了一些干部對上負責對下不負責,在主子面前是家奴,在群眾面前是霸王,自然也談不上真正的“為人民服務”。
“何為則民服”堪稱是千古大問。我們共產(chǎn)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能不能堅持群眾觀、是非觀,做到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服務于民,看來真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作為領導干部和組織,如何用權(quán),如何用人,不是一個只關乎個人形象、政績的問題,而是關系到人心向背,關系到取信于民和政權(quán)得失存亡的大是大非,所以建議這位挪了窩的所長和提升該所長的領導,對此需要好好反思。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