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它的隆重氣氛及意義僅次于春節(jié),以至于五湖四海每個中華民族的子孫和僑居海外以及流淌著中華民族血脈的后裔都很注重這個節(jié)目。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之一的布依族,對“中秋節(jié)”又增添了另一個更具民俗內(nèi)涵的節(jié)目意義———“送瓜崽”。
在二十世紀(jì)中葉,布依族居住的地區(qū)由于大多數(shù)都地處偏遠(yuǎn)山區(qū)。遠(yuǎn)離城鎮(zhèn),缺醫(yī)少藥,生育環(huán)境和居住條件都很差,生養(yǎng)的孩子成活率很低,很多這樣的家庭在“中秋節(jié)”到來之前,布依族村寨的寨老就組織寨鄰給這些孩子難以成活的夫婦送“瓜崽”。第一步首先由寨老物色好“瓜崽”,所物色的“瓜崽”并非是真正很小的瓜崽崽,而是生長在田間地頭的一種特型瓜科,它必須是長型的,活似一只小木桶,放睡下形態(tài)就更活像一個嬰兒睡在床上,布依族稱之為桶型瓜,但瓜的外型一定要熟黃,這才是最佳的“瓜崽”候選瓜種。
尋訪到哪家有這種瓜以后,還要舉行隆重的送瓜儀式,像辦喜事似地請酒宴。尋訪到瓜后不能隨便亂摘,要選熟黃,壯實,瓜紋線路很深的瓜,瓜的色澤要深金黃的,還推選人丁興旺,至少是三代同堂人家的瓜,送瓜時瓜主不能參與,這家知道后要裝著若無其事地選中哪家的瓜,寨鄰們都很樂意為此奉獻(xiàn)。
第二步是尋訪到“瓜崽”后,就要將這一好消息告訴接受“瓜崽”的人家,說“中秋節(jié)”大伙給你家送“瓜崽”來,到那天你們不要走哪里去,在家等我們———迎接“瓜崽”。
這戶人家接到寨老說大伙要給他們送“瓜崽”這一喜訊后,就要開始為迎接“瓜崽”忙碌開了,要為“瓜崽”制做背后的衣物,要磨豆腐備辦酒席,到時候要做夜宵款待送“瓜崽”的寨老以及知曉前來慶賀的寨鄰們。
第三步就是“中秋節(jié)”的晚上吃完晚飯,寨老就組織兩面幫人分工作,一幫人陪著一位德高望重兒孫滿堂男摘瓜手到地頭去把“瓜崽”偷來,一幫人準(zhǔn)備鑼、鼓、鈸、嗩吶等樂器在進(jìn)寨大朝門等著,等到地里偷瓜的人將“瓜崽”悄悄背進(jìn)寨子的朝門里的時候,由背“瓜崽”的人在前面學(xué)著孩子哭,一幫人有的學(xué)著哄孩子說:“別哭了,我們送你回家,就要到家了。”大家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地向接“瓜崽”的人家走去,進(jìn)門到家后大家就說:“我們幫你家把迷路的‘瓜崽’送回來了。背瓜的人徑直朝房間走去,些時女主人已在床邊等著,幫背瓜人將“瓜崽”解下來給“瓜崽”穿上新做的衣物,用包單包在襁褓中,大家就嬉鬧一陣抱給“瓜崽”夫婦二人背,又有人在背后裝成小孩的哭聲,“瓜崽”的母親及在場的人們就拍著背扇誆哄背上的“瓜崽”“不要哭,媽媽背你等”,約半小時后,就說“瓜崽”睡著了,放他到床上睡覺,并給蓋上被子。“瓜崽”的母親隨即和知情前來幫忙的鄰居一起做夜宵宴款待送“瓜崽”回來的寨鄰和前來慶賀的人吃,大家一起盡興地喝酒劃拳,送“瓜崽”儀式才算結(jié)束。待“瓜崽”在床上陪這對夫婦睡上三天三夜后,接受“瓜崽”的夫婦才將此瓜洗凈來煮吃。此后,這對夫婦生育的孩子就叫“瓜崽”。但奇怪的是,但凡接受“瓜崽”后生育的夫婦,生下的孩子都是男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