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重溫“趕考”傳遞居安思危正能量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7月15日電 7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北省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習近平在調研時指出,“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總書記重訪西柏坡語重心長的講話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七一社區(qū)網友認為,總書記重溫“趕考”彰顯強烈的憂患意識,走進西柏坡意在做清醒的“趕考”者。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廣大黨員干部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在與群眾的聯系中查找不足,以清醒的頭腦保持黨的生機和活力。

習近平在平山縣西柏坡九月會議舊址同縣鄉(xiāng)村干部、老黨員和群眾代表座談。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全國廣泛開展以來,引起了強烈反響,但活動的進展成效如何,是否落到實處,群眾是否滿意等一系列疑問還需要親身投入基層,向群眾去請教、去求證、去取經”,網友“文火武山”在帖文中寫道。網友“砌墻的磚頭”認為,習總書記在調研中再提“考試仍在繼續(xù)”,就是要求每名黨員干部將這種憂患意識保持和發(fā)展下去。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要靠實干實現“中國夢”、“復興夢”,就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必須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和差距,用憂患意識不斷刺激我們的頭腦,使我們能夠時刻保持清醒,使黨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
“‘趕考’,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產物。自從毛澤東同志把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說成‘進京趕考’后,‘趕考’一詞,就與‘歷史周期律’這個古老而全新的課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彰顯了共產黨人強烈的憂患情懷。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只有烙在綱領和宗旨上,融入靈魂和血液中,無論世情、國情、黨情如何變化,黨員干部都始終居安思危、勵精圖治,才能確保黨更好地肩負起執(zhí)政重任,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網友“何解”在帖文中寫道。網友“林偉”認為,當前,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四大考驗”、“四大危險”已經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特別是脫離群眾的危險,集中表現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上,它破壞的是黨的立身之本和最大政治優(yōu)勢。只有堅持用“進京趕考”的精神去迎接考驗,化解危險,才能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網友“雄風A”認為,針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爭取考出優(yōu)異的成績,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必須給所有黨員干部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網友“倪洋軍”發(fā)帖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再訪西柏坡,就開展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圍繞反對“四風”同大家談心交心,并強調“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就是在告誡和提醒全黨務必始終聚焦作風建設,正黨風興政風帶民風。
調研中,習近平來到30多年前工作過的河北正定縣,習近平說,這里我很熟悉,今天就是來聽大家的,看看鄉(xiāng)親們,接接地氣,充充電。網友“花舞清心”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到30年前工作的地方看百姓、聽民聲、接地氣,給各級領導干部起到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當前,一些領導干部走不出文山會海,滿足于看材料、聽匯報,無暇深入基層;即使下了基層,要么走馬觀花,要么預設問題為寫報告而調研,根本不了解真正的社情民意。接地氣要身體力行,植根于基層群眾這片沃土之中,不能停留在口頭和形式上。只有真正拉近與基層群眾的距離,密切與基層群眾的聯系,才能使定政策、辦事情,更加順應基層群眾的呼聲,更加符合基層群眾的愿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