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幸福指數、讓人民幸福……這些詞句已經成為政府報告、媒體報道、公眾寄語中的熱詞。與此同時,各類機構開始以各種方法對“幸福水平”展開測度,比如,廣東省統(tǒng)計局已連續(xù)兩年發(fā)布《建設幸福廣東綜合評價報告》,華南理工大學政府績效評價中心已連續(xù)三年發(fā)布《廣東公眾幸福指數測量報告》。雖然這兩組報告的指標體系、評價重點、測度結果不盡相同,前者突出各市建設幸福廣東的水平,后者突出公眾幸福指數的影響參數,但都可以作為政府績效考核的參考指標,以及政府改善民生的施政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tài)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GDP確實非常重要,但并非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標。如果GDP犧牲了資源、污染了環(huán)境、影響了老百姓福祉,這樣的GDP不要也罷。經濟社會發(fā)展必須以人民幸福為導向,這既是現代化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職責,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本質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政府績效評價,還是官員政績考核,都不妨以“公眾幸福指數”論英雄。
告別“唯GDP論”已成全國共識,“幸福指數”已成為一種政績導向。我省在幸福指數的開創(chuàng)過程中,再次做到了多項“率先”:率先提出建設幸福廣東的發(fā)展目標,率先將幸福指標納入政績考核體系,率先建立科學的幸福廣東指標體系,率先公布各地幸福指數綜合評價報告。這是我省“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重要工作,也是“淡化GDP概念、消除GDP崇拜”的必然選擇,更是“排頭兵、先行地、試驗區(qū)”的使命所在。同時,我省的“率先”也為全國性的幸福測度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去年10月,國家統(tǒng)計局局長馬建堂在出席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第四屆世界論壇時,就重點以“幸福廣東”為例向世界介紹了我國開展幸福水平測度的情況。
幸福水平測度是對“唯GDP論”的一種糾偏,是對唯GDP發(fā)展模式的一種超越。需要強調的是,幸福指數與GDP并不是一種非此即彼的關系。調查顯示,公眾幸福指數水平與經濟發(fā)展程度存在較強正相關,經濟越發(fā)達地區(qū)公眾幸福指數越高。因為“沒有GDP一定不會幸福”,所以“幸福指數”只是要超越GDP,而不是徹底拋棄GDP。以“公眾幸福指數”論英雄,就是要在GDP之外,更加關注國民的心理幸福感和社會關系的和諧,不把GDP視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終極目標,而是實現人民幸福的手段之一,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努力實現從“以發(fā)展帶幸福”到“以幸福帶發(fā)展”的執(zhí)政理念轉變。
幸福指數是“福利經濟學”的舶來品,其指向主要是政府改善民生的效果。因此,要提升公眾幸福指數,一是切實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要以人民幸福為導向大力發(fā)展經濟,堅決摒棄以犧牲環(huán)境、過度競爭為代價單純追逐經濟發(fā)展與收入增長的舊有模式。二是做好社會保障,解除后顧之憂。著力幫助就業(yè)困難人員就業(yè),進一步擴大基本醫(yī)保覆蓋面,拓展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對象。三是強調公平正義,改善公共服務。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干預措施,擺正公平與效率關系,努力建立以機會公平為基礎、分配公平為重要內容、制度公平為基本保障的制度體系。四是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要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法治化建設,關注社會不同利益群體幸福感的狀況,采取有效對策,提升幸福指數,推進和諧社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