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不但在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國際地位與國際影響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社會上下各個階層正顯示出近百余年來前所未有的喜悅和信心。但與此同時,貧富差距拉大、自然環(huán)境惡化、倫理道德失落等社會問題也在逐漸凸現(xiàn)。針對這種情形,中央提出了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等一系列重大的戰(zhàn)略任務。許許多多的理論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也從不同角度及不同層面對這些決策作了深入的闡釋與有益的發(fā)揮。而從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來看,提倡“一書二理三境”似乎對提高人們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與借鑒作用。
“一書”就是一篇靠聽、靠讀、靠耳濡目染、靠口傳心授就可以讓公民共知共享的文字,在這篇文字中,上至法律常識、基本國策,下至公民為人處世、倫理道德,都會有所涉及。在中國古代,《三字經(jīng)》是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啟蒙讀物,所以才有了“我教子,惟一經(jīng)”的說法。而對于“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知識分子來說,“四書”“五經(jīng)”就是他們從牙牙學語到白發(fā)蒼蒼、從修身養(yǎng)性到躋身仕途這一生都離不開的經(jīng)典著作,因此也有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因此,這樣的書重在公民應知應會的基本常識和基本規(guī)范,而不是過高的政治或道德要求。
讀書的目的就是明“理”。在古代,人們從小就接受“同一本書”的教育,從“同一本書”中學會愛國愛民修身齊家的“理”,并把這些“理”變成一種常識貫徹在日常生活之中。這些“理”,從影響中國歷史最為深遠的《三字經(jīng)》來說,就是體現(xiàn)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長幼有序”“尊師重道”以及“仁義禮智信”等等的美德和善行。雖然古代社會存在著上下階層差異與財物分配不均等現(xiàn)象,但是由于人們共同接受過某種“理”的教育,大家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會相對接近,尋找共同言語來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也相對容易。所以,將“理”作為統(tǒng)一的約定俗成的行事準則與是非對錯的判斷標準,這不但能使人們擁有共同關(guān)心與討論的話題,還能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更加親近,進而增強一個民族的凝聚力與自信心。從這個意義上說,千百年來,國人曾共同讀過一些書,曾共同遵循過書中的“理”。這便是中華民族之所以團結(jié)奮進、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在今天市場經(jīng)濟和信息化時代,社會越來越多樣化,因此,社會更加需要公民在基本之“理”上形成共識,使之有個性而不越底線,有選擇而遵循秩序。
而要把這些“理”落實到生活中,就必須通過一系列的“禮”來實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說,“理”是“禮”的內(nèi)容,而“禮”就是“理”的形式。在中國古代,“禮”的范圍很廣,形式也多種多樣。這在“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中就有很詳細的說明。就“禮”的類型而言,有“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種。從人的不同生命階段來看,則有出生禮、成人禮、婚禮、成長禮和葬禮這樣一整套的“禮”。從個人日常行為來講,有坐、立、行、走、言的“禮”。簡言之,人們就是通過穿衣納履、行坐姿態(tài)、言語動作、儀表風度、生活意識、行為道德以及為人處世這些外在的“禮”,來體現(xiàn)“書”中的“理”。通過這些外在形式的“禮”,人們就會形成負責、立志、仁義、孝廉等積極正面的價值觀、人生觀,就能養(yǎng)成愛國、進步、理性、奮進等應有的精神品格。所以,在古代,評價一個人是否懂“理”,就要看他是否把“禮”貫徹得完美。當然,也有些人把外在的“禮”做得很好,里面的“理”卻空洞無物,但是“日久見人心”,這種“表里不一”、“虛情假意”的人終究會被社會被歷史所鄙夷。古代之禮因其繁瑣等原因當然不能簡單繼承,但中國作為禮儀之邦,讓公民了解一些基本的現(xiàn)代禮儀還是必要的。
讀 了“一 本 書”,知 道 了 某 些“理”,并且把這些“理”通過“禮”表現(xiàn)出來之后,就會達到三種“境”界。這三種“境”界就是我的導師樓宇烈先生所提出的“凈”“靜”“敬”。所謂“凈”,既是指個體心靈的清凈,也是指客觀環(huán)境的清凈。心靈的清凈有助于我們管束自己的欲望,使欲望的滿足始終處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nèi)。心靈清凈了,人們對大自然的索取就會有所節(jié)制,對客觀環(huán)境的要求就會有所提高,社會的發(fā)展也就會有可持續(xù)性。所謂“靜”,是指個體心靈的安靜,這有助于人們將目光放遠,將心胸放寬,使其對問題的把握和判斷更加具有前瞻性與準確性。所謂“敬”,就是對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顆敬畏之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強調(diào)一個“敬”字,先“自敬”,后“敬人”,然后“上下相敬”。“敬”可以使我們自重、自愛,進而對規(guī)則保持敬畏,對秩序保持敬畏,對社會責任感保持敬畏,時時事事都“上對得起先人,下對得起子孫”。三種“境”正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特征,也是一個社會保持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標志。所以,在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今天,如何使社會上下各個階層都不斷達到和接近這三種“境”,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早些年,就有學者指出21世紀引起沖突的根本原因?qū)⒉辉偈且庾R形態(tài)或經(jīng)濟,而是人類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差異。在這個知識爆炸、各種資訊滿天飛、接收途徑也五花八門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一方面看,這種情形給人們帶來了廣闊的閱讀空間與自由的表達方式,是時代進步的表現(xiàn)。但另一方面,這種進步也給社會發(fā)展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F(xiàn)代社會給每個成員提供了自由與寬松的表達機會,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整個社會失去了共同擁有的話語平臺。這種遺失很容易使得社會中的每個成員站在各自的角度說話做事,形成毫無敬畏、無所顧忌、自說自話以及不切實際的標榜個性的氛圍。如此,整個社會就不是真的“百花齊放”,而實際充滿了互不理解、互不寬容和相互爭斗。反之,如果整個社會能很好地遵循同一種“理”,并且這種“理”也是適合于這個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人們即便是稍作自由的表達與個性的張揚,不但不會出規(guī)矩之外,而且還會顯示出一種充滿朝氣、充滿活力的精神與氣象。顯然,這樣的社會其和諧程度就更高,其發(fā)展也會更加具有可持續(xù)性。
然而,近代以來由于受到內(nèi)外各種因素的影響,“理”的熏染以及“禮”的約束在整個社會都顯得比較薄弱。奧運賽場上,雄壯的國歌雖然會讓國人同時落淚,但坐在書桌前粗粗一想,我們甚至沒有讀過同一本書。所以,很多原本是常識的道理,在有些人那里就變得“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利欲熏心的現(xiàn)象也時有出現(xiàn)。例如,某些人為了眼前利益,不計后果、不加節(jié)制地任意掠取資源。某些人為了一己私利,不顧社會責任、道德倫常,任意破壞行業(yè)規(guī)矩,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有些文藝工作者只求個性張揚,片面追求視聽效果,以低俗趣味引導社會大眾的審美趨向。應該說,這些情形不但會嚴重影響到社會和諧,而且還會危及社會的科學發(fā)展。故而從社會和諧發(fā)展、政治安定有序的角度來說,在知識爆炸、自由讀書的同時,選擇或編訂一些讓大家共同閱讀的書籍還是非常有必要的??v觀人類歷史長河,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圣經(jīng)》、《古蘭經(jīng)》,西方世界可能不會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同樣,如果沒有《三字經(jīng)》、《論語》這些典籍,中華民族也將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沒有規(guī)矩,何以成方圓?“書”“理”“禮”“凈”“靜”“敬”,是承載中華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氣度的重要傳統(tǒng)與形式。如果我們丟失了這些寶貴財富,中華民族就會失去其應有的特點,我們也就缺乏與別的民族談文化的底氣,更沒有資本迎接沖突、應對挑戰(zhàn)。因此,在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當今中國,選擇或編訂一些可供基層民眾共同閱讀的書籍,顯得尤為迫切。當然,這樣一本書,不會是《三字經(jīng)》,也不會是《論語》,而應該是一本既傳承中華文化又體現(xiàn)時代特征,既能指導社會成員為人處世,又能滿足國家民族科學發(fā)展需要的書。當然,要編著這樣一本書是有一定難度的,這需要廣大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和有關(guān)部門的大力支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