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央視昨天“新聞30分”報道,在6月12日的一場阿根廷低級別聯(lián)賽中,出現(xiàn)了出人意料的一幕:貝拉·維斯塔隊后衛(wèi)何塞·吉梅內(nèi)斯將一只闖進球場、擾亂比賽的小狗掐著脖子扔出場外,盡管小狗并沒有受傷,但這位球員粗魯?shù)男袨槭艿綄Ψ角騿T和球迷的猛烈抨擊,最后該球員不僅被主裁判紅牌罰下,而且被所在球隊開除。這樣一個“賽場插曲”,竟然上了央視一刻千金的“新聞30分”,看起來好像有點“匪夷所思”:是否小題大做?
在一些國家,虐待動物是不能容忍的惡行,這樣的事情絕非小題大做。盡管相對于體罰甚至殺戮,這位球員對待小狗的行為不過“小惡”而已,而且看上去也非故意,但他還是付出了巨大代價。因為這樣的“小惡”不能容忍,處罰這位球員的的教育警示作用大于處罰本身。
“惡”有大有小,“大惡”有法律制裁;“小惡”也必須受到法律之外諸如道德譴責等形式的制裁。問題在于我們對“小惡”的容忍度究竟在什么位置?也就是說對社會危害到什么程度的行為才夠上“小惡”?過去,我們通常把小奸小壞而沒有構成犯罪的行為,視為小惡而不齒,而對虐待動物這樣的行為不以為意,更不用說只是扔一下狗而已,以至于一些人竟然敢在網(wǎng)絡上公然虐貓虐狗,不以為恥,還自得其樂。央視把這樣一個“賽場花絮”放在重要時段播出,似乎有“弦外之音”:人們關注這樣的新聞,表明國人對“小惡”的容忍度在降低,這段新聞即為鏡鑒。
對“小惡”進行法律之外的制裁,就是在維護社會的“大善”。不難想象,對虐貓虐狗這樣的行為不加譴責,輕者,有損世風良心,重者,有可能導致一些人從不尊重動物生命進而不尊重人的生命,一些殘害兒童的案犯殺害一個孩子竟像捏死一只螞蟻,這般殘忍心腸豈是“一時性起”那樣簡單?因此,球員扔狗被紅牌罰下、被球隊開除絕非小題大做,而是在宣示一種公義:違犯社會公序良俗的行為哪怕小惡也要受到懲罰。對個人來說,這是一個警戒;對社會來說,是一記警鐘。雖是國外事例,但警示意義一樣,“扔狗被開除”絕非小題大做。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