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書籍如山的當今時代,讀書要講效率。為了提高效率,需要提高閱讀速度。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我這里提供幾條參考意見。
首先,不要出聲讀。
嚴格說來,我們不是“讀”書,而是“看”書。二者意思并不完全一樣。真正的“讀”要出聲,但“看”不用出聲,也不用默讀。以中文來說,朗讀每分鐘最快約200字,而看書每分鐘最快可達600字。在讀書的時候,要注意做到嘴唇、舌頭和喉嚨“三不動”:先考察一下自己在讀書時嘴唇動不動。如果動,就是在出聲,速度快不了。如果做到了嘴唇不動,還要考察一下自己的舌頭動不動。如果動,說明還是在出聲讀。在做到舌頭不動后,還要考察一下自己的喉嚨動不動,要做到喉嚨也不動。
其次,要提倡一目十行。
有的人只能一字一字地讀,而不能一句一句讀,更不能幾句幾句地讀,這樣速度最慢。像這樣的人,啃大部頭很困難。有的人看報紙也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念,一張報紙看半天。這是多大的浪費!如果是沒事干磨時間,那是一回事,但從治學角度看這絕不是好辦法。讀中國古書往往需要一字一字地讀,因為古代漢語往往一字即是一詞,而且由于寫字即是刻字,很不容易,所以行文往往過于簡練。魯迅小說《風波》里的趙七爺常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三國演義》。這是個反面人物,魯迅是在諷刺他的學問之低?!都t樓夢》里林黛玉讀《西廂記》是一目十行,而且記得牢。現(xiàn)代漢語更能做到一目十行。
漢語在速讀方面有一定優(yōu)勢。有一次我在玉淵潭碰到一個老科學家,他認為漢語有幾個優(yōu)勢:一是不用記那么多單詞,臨時構(gòu)造就可以。西方人說英語,往往記數(shù)萬單詞,但中國人認識幾千個字就夠用。就是說,中國人在大學之前,已經(jīng)學會了基本足夠的字詞,以后不用再記多少新單詞了,轉(zhuǎn)向攻專業(yè)就行了。但西方人一輩子都在記單詞,因為每出現(xiàn)一個新東西都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新詞。本來是相近的東西,單詞卻似乎沒有聯(lián)系,不好記。在中國,“車”這個字早就有了,后來不論出現(xiàn)多少新車,都好命名。火車、汽車、腳踏車等,一望便知。電影、電視、電燈等,一看就知道都是與電有關(guān)。二是便于速讀。西方文字是聲音文字,思維是線性的,它的好處是邏輯性強,但速讀不易。而中國人的語言文字便于速讀,可以一目十行。我想,這種說法可能是有道理的。
要做到一目十行,首先應(yīng)該有一種讀書的急迫感。感到一字一字地讀不耐煩,便跳躍式地讀,這樣速讀就開始了。
再次,可以一眼看一段。
一段一段地讀,這是從上往下看,即豎著看,而不是橫著看。橫著看,一行一行,很慢。一目十行,雖快一些,但也有限。如果能豎著看,那就可以快很多。一眼看一段,每一段其實就一個意思,要迅速地找到這個意思,這一段就可以過去了。許多學者在行文上都很注意,比較嚴格地執(zhí)行每一自然段一個意思的規(guī)矩,而這一自然段的意思在第一句話(主題句)中就做出交代。這樣就極大地方便了讀者的閱讀。所以,讀文章的時候,有時只讀每一段的第一句話大體上就可以了。我寫文章往往也這樣,為讀者考慮,已經(jīng)成為習慣。當然,這樣的做法往往使文章顯得比較淺白,一眼就看得明白,似乎沒有深度。而如果一段的開始沒有概括,說到最后,或半截里,才出現(xiàn)或形成一個意思,這當然也可以,但讀者就不容易一下子找到這個意思。當然,有的一段并沒有什么意思,即使逐句讀過去,也不知道他要說的是什么。這是最難辦的。這樣的文章最好不要讀。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要說什么,你還能從他那里得到什么呢?
看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文章的“核”,一篇文章有一個“核”,每一段或幾段也有一個“核”。這就是里面的思想點或思想聯(lián)系,要迅速淘汰掉無關(guān)緊要的詞句,找到文章的主要脈絡(luò)或核心思想。好比一個面團放到水里,用手使勁地捏揉,淀粉就會融入水中,最后剩下面筋。當然,這需要時間,但養(yǎng)成習慣后我們就可以用眼睛來完成這一切。一眼看過去,把淀粉淘汰掉,一把就抓住面筋。當然,有的文章是湊起來的,沒有思想或核。它們看起來是面團,但其實都是淀粉,把它放到水里就全融化了,什么也剩不下。這樣的書,不看算了。
最后,要把握文章的邏輯結(jié)構(gòu)和基本思路。
看黑格爾的《小邏輯》,如果不知道他那一套思想邏輯,而只是看字句,就沒有辦法讀下去。所以提高閱讀速度,很重要的一條,是先從大的方面給文章以定位,盡快抓住其主要思想,如果要看論證,那就找“首先”“其次”“再次”“最后”。這是文中的要點。同時,看了這幾個東西就可以知道,文章的深度如何,要不要進一步細讀。
還有一條就是熟悉基本知識和詞匯。速讀有一個條件,就是要熟悉本專業(yè)的語言和術(shù)語,熟悉本專業(yè)學術(shù)語言的表達方式,也熟悉當時的作者們寫文章的路子。把基本的知識搞得精熟,就會加快看書速度。比如,有些起輔助作用的句子,我們可以越過去。有些長的書名,以及引文,我們可以越過去。像《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jié)》、《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等標題,一看就越過,很快。
以上這些,都是戰(zhàn)術(shù)層面的,但從戰(zhàn)略上看,最快的讀書法,就是不讀。為此,就要超越文章。這需要很高的水平,如果你看問題的高度、你的立意總是比別人高一級甚至高幾級,思考問題總是比別人深一級或深幾級,那么別人寫的東西,大體上就不用看。這是最快的。當然,這很難,這首先需要具備很高的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自己的眼界和思考問題的深度,以及看問題的特殊角度,使自己看問題站得很高,寫文章立意高遠——這些永遠都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我們寫理論文章,最重要的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識,而在于一種理論思維和理論探討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可以無往而不勝。有的文章拿到手一看,層次太低,沒有必要看,這就省了很多時間。這種事情說起來似乎很玄妙,事實上也是每個人都常用的。一個人水平可能是一般,但仍然有許多文章是他所看不上眼的,就不用看。水平越高,免看就越多。
【公文寫作欄目文章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