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做作業(yè)!”昆明一位初一學生含淚蘸血寫下的這句話,頗有點泣血陳辭的味道,他的經(jīng)歷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感同身受,很多人在他那么大的時候都在心里吶喊過同樣的話。
我們都是過來人,也有過青春和叛逆,一樣對作業(yè)本充滿厭惡。年少的時光一大半時間扔給了學習,缺了玩樂,缺了交際,只需拿成績說話就行,不懂得認識自己、認識人性,應付不了紛繁蕪雜的社會,最新的一個例子就是復旦大學的研究生投毒事件。
應試教育顯然是用一種模式來套所有的人,因為忽視了個體的差異,以致于最終演變成對個性的摧殘。這里面埋藏了多少問題,很多年前就已經(jīng)清清楚楚地擺在社會面前。問題的關鍵是,大家都知道問題出在哪,可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
事實上,大家雖然不忍心看著孩子受苦,但對考試這一人才選拔模式,全社會是基本認同的。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你可以說有高考也拼不過,但高考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它依然是目前為止最為公平的一種方式。沒有高考,農(nóng)村的孩子又有多少機會從與很小就開始學畫畫學聲樂學體育的城里孩子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公平的事都沒解決,怎么來解決別的問題?像南方科技大學這種學校尚且難產(chǎn),你能指望教育體制有一個大的變革嗎?即便是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也越來越有高考化的傾向,因為它沒辦法同時解決公平和個性選拔兩個問題。學校不給孩子留作業(yè)就能解決問題么?沒有作業(yè)本還有興趣班,重壓之下,家長會容忍孩子沒有作業(yè)本的學生時代?一項根深蒂固的制度,企圖靠打幾個補丁來解決問題,基本上是沒什么可能的。社會對高考的依賴,很大程度上源于對社會公平機制的不信任,你能想像諸如北大清華這樣的學校一旦沒有高考制度的約束,它們會成為誰的樂園。
在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尚未確認之前,為了公平問題犧牲掉個體的豐富多彩,這樣的現(xiàn)實很殘酷,也很無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