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企業(yè)不應把捐款當成宣傳渠道(4)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案例】企業(yè)不應把捐款當成宣傳渠道(4)

公眾不應以企業(yè)捐款數額作為評判標準

從雅安地震進入公眾視野的那一刻起,已有不少單位和個人加入了捐助的行列,各界的捐助活動紛至沓來,已有媒體對捐款企業(yè)做出了排名。舉國同悲,人們都希望能為災區(qū)做點什么,捐款成了表達愛心的最好載體。愛心無從度量,款項則可比較,一些人將捐款的多少作為衡量他人道德水準的標尺,發(fā)現誰沒捐或者捐得不稱自己心意,便發(fā)起猛烈攻擊。

最典型的例子,當屬王石身陷“捐款門”事件。汶川地震發(fā)生后,萬科為災區(qū)捐款200萬元,在當時,這筆款項同動輒上千萬的捐助相比,確實不算多。此后,王石又作出諸如“萬科捐出200萬是合適的”、“不要讓慈善成為負擔”的表態(tài),結果成為眾矢之的,飽受質疑與批評。迫于輿論壓力,王石在災區(qū)為“捐款門”事件公開道歉,萬科公司也隨即提出捐助1億元重建災區(qū)的方案。但即便如此,一些人仍然不依不饒?,F在回過頭再看這件事,再咀嚼一下王石說過的話,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善款是傳遞愛心的載體,捐多捐少都是心意,就算不慷慨解囊,也不能成為判定道德水準低下的依據。將捐助活動化為道德大棒向他人揮舞,本質上是一種無知和霸道,同善與愛并無太多關系。

【啟示與思考】

從地震發(fā)生后幾小時內,就有多家企業(yè)表示捐贈。與此同時,各家媒體也開始對捐贈企業(yè)進行采訪報道,更有媒體對捐助企業(yè)做出了排名。企業(yè)捐贈的奉獻精神或確實需要媒體來弘揚和表彰,但把捐贈的數量當成媒體宣傳的標準時,這樣的弘揚和表彰似乎就變了味道。媒體無需成為企業(yè)炫耀財富的平臺,也不必刻意制造對立。媒體可呼吁企業(yè)捐款,不應綁架企業(yè)捐款;可宣傳企業(yè)捐款行為,絕不可因為少捐、不捐而大肆攻擊。

企業(yè)即是以盈利為目的,因此有人認為企業(yè)把捐款作為宣傳的噱頭也無可厚非。做慈善要留名,用最少的資金博取最大的關注度。這恰恰體現了商人的精明,錢不能白花,必須產生效益,做慈善亦如此。

對公益事業(yè)的捐助者,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yè),都是擔負起一份社會責任,都是對于社會的回報。捐助是一種自覺自愿的活動,被捐助者并沒有強求任何個人或企業(yè)必須要對其進行捐助,因而不能把市場等價交換的原則引入對公益事業(yè)的捐助。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在博客中寫道,“許多的捐助成為了廣告,成為了出名和顯示財富的效應,而這些自我標榜式的東西本就是與善心、善事和奉獻愛心毫不相干的東西,也是被愛的真諦所反對的附加物。”

災難面前慷慨捐贈固然會給企業(yè)形象加分,但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形象不是一次行動就可以樹立起來的。評價一個公司是否確實履行企業(yè)社會責任,要看企業(yè)以往的行動,歷史上的捐贈情況等等很多因素。如果為了贏得公眾口碑,而做出超出承受能力的捐贈,無異于殺雞取卵、涸澤而漁,不但捐贈行為不能持續(xù),企業(yè)本身發(fā)展也會受影響。

就像納稅的表彰是一種誠信與主動承擔義務的表彰,對公益的愛心的表彰則是公民奉獻精神的美德。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416w.cn,違者必究。)

責任編輯:蔡暢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